他依然是一個很電ㄉ老師~
信箱:lylin@life.nthu.edu.tw
辦公室:生科二館618室
辦公室電話:03-5742693
實驗室分機:03-5715131 #34375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領域:分子生物學、分子毒理學
上課內容
介紹分析蛋白質分子量用之 電泳操作方式、 製膠流程及其原理,體驗實際操作,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難,製作分析圖表已進行可見光與紫外光結果的對照
實驗部分
加入ddH2O測試膠台是否有空隙,確認無誤後以長圖畫紙拭乾,接著混合running gel並注入膠台至2/3的高度,剩餘空間填滿水以壓密下膠,約等待60分鐘直到膠體凝固。將上層水液倒乾,用長圖畫紙擦拭,加入上膠並插尺梳於頂部,等待凝固即大功告成。
注膠時可來回移動,均勻地填充每個位置
盡量避免膠體內有氣泡
由左至右分別pipeting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質,皆由於經過SDS的結構破壞而帶有正電,在電泳槽內統一向下方泳動,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質將較為緩慢。
加入Buffer於電泳槽直到淹沒整個凝膠
電線注意正接正、負接負,且接於成對的電源上
接著是緊張又刺激的脫膠時刻~
拆卸尺梳、兩側塞片
撬開其中一個玻片
在細水的滋潤下小心翼翼地產起凝膠
放置小盒子中送往UV box拍照
結果
量測實際長度困難,照相時會因起霧等因素,而無法利用對照物量測band間實際長度,因此只能通過對照來大致了解分子量
已見不同顏色,但因無法同時觀察,難進行比較,對照分子量顏色表與大致位置,結果與測量的蛋白質,牛血清蛋白(分子量66kDa)、 酪蛋白(分子量24kDa)大致相同
心得感想
至今為止做過DNA、蛋白質、色素等分子的凝膠電泳,而這卻是最有臨場感的一次,因為終於體驗到製膠的過程了,步驟不繁瑣,但技術要求高,尤其是注膠和拆膠的過程,若缺乏十足耐心和謹慎,可能就要前功盡棄了,但不得不說,看著蛋白質一致朝向同個方向移動,且沒有因為自己做的膠體而受意料外的阻礙,這種感覺就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