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動稀少的自然景觀。荒漠地區氣候乾燥、日溫差大、降水極少、蒸發強烈,植被缺乏、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其蒸發量超過降水量數倍乃至數十倍。
荒漠對於準備不足的人類來說是可能致命的環境。在熱帶荒漠中,高溫會讓人因為流汗大量喪失水分,而由於缺乏水源補給,很可能會導致脫水,並在數日內死亡。同時,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人們還可能罹患熱病。在部分荒漠地區,人們可能還需要學會適應沙塵暴,不僅僅是其對於呼吸系統和眼睛的損害,還有其對於日常用品、生活器械、車輛和通訊設備的潛在破壞。而沙漠的沙塵暴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之久。這讓人在沙漠中生存十分艱難。
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5°~50°之間的地帶。其中,15°~35°之間為副熱帶,是由高氣壓帶引起的乾旱荒漠帶;北緯35°~50°之間為溫帶、暖溫帶,是大陸內部的乾旱荒漠區。
(下圖: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荒漠以其生物數量稀少而著稱,但是實際上沙漠的生物多樣性是很高的。沙漠的植物主要包括:灌木叢、仙人掌屬等。大多數荒漠植物都耐旱耐鹽,被稱為旱生植物。荒漠植物通過的葉子表面有很厚的蠟質,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樹葉、根系、枝幹處存水。其他荒漠植物發展出廣闊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廣、更深範圍內的水。
已經適應了生活在荒漠中的動物被稱為旱生動物。為了保存水或耐熱,許多荒漠地區的動物都進行了特別的進化適應,例如更格盧鼠和跳鼠,角蜥和澳洲魔蜥。
例如,澳洲魔蜥專門在沙漠地帶尋找螞蟻為食,全身有如披著尖刺盾甲,讓獵食者難以吞嚥。澳洲魔蜥取得水份的方式極為特別。由於牠的身體布滿細微紋路,每當夜晚來臨,空氣中散落的水蒸氣在接觸到魔蜥的身體後便會形成露水,魔蜥身體上數以千計的細微小凹槽,會將水珠吸附,積少成多後便順著紋路流到口中,以供給身體所需的水分。被稱為「魔蜥」可不是浪得虛名,澳洲魔蜥雖然無法像變色龍那樣隨著環境變色,但牠能隨環境變出紅、黃、棕三種顏色來隱藏自己,而這三色就是沙漠的基本顏色。
(右圖:澳洲魔蜥可以活15至20年)(圖/CFP)
世界上的大荒漠有的寒冷,有的灼熱,有的有很深的峽谷,有的覆蓋著沙子,世界上的荒漠千姿百態,千奇百怪。大概而言,荒漠氣候具有以下特點:
①終年少雨或無雨,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②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③風沙活動頻繁,地表乾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
荒漠可按照地表組成物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沙漠:亦作砂漠,全稱沙質荒漠,被沙質土壤所覆蓋,植被稀疏。
岩漠:在乾旱地區,遭受強烈風化和風蝕的裸露的基岩地表,稱為石質荒漠或岩漠。岩漠大多分布在乾旱區的山地邊緣或山前地帶。
泥漠:當地表由於強烈蒸發而乾涸,變成泥漠。有的土干如磚,十分平坦,甚至可做機場使用;有的發育有干縮網狀裂隙,稱為龜裂地。一般泥漠表面平坦,植物極稀少,面積不大。
礫漠:其重要特徵是地面主要是礫石碎石。這是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吹走了細沙和塵土,留下了粗大礫石覆蓋整個地表,形成一片廣大的礫石荒漠。
鹽漠:鹽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荒漠
水漠:類似死海,水域荒漠化,水生生物無法生存,水域生態環境惡化。
冰漠:冰原面,如冰川。
寒漠:在高山上部和高緯度亞極地帶,因低溫所引起的生理乾燥而形成的植被貧乏地區,為荒漠的特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