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班 鄭雁云
108學年幼兒園的學習重點以「學習區探索」為主,魚班老師在教室中設置了「美勞區」、「益智區」、「扮演區」、「語文區」以及「烹飪區」五個學習區,各個學習區的佈置的想法是:期望能協助幼兒依據個人特質、興趣能力以及想要探究的議題或解決的問題,讓幼兒能自主學習並深入探究,延伸並深化幼兒的學習能力。其中「烹飪區」對於魚寶寶而言是全新的體驗,老師們預先設置探索的議題~「野餐趣」,讓魚寶寶從製作野餐的簡單食物著手,透過鼓勵魚寶寶到烹飪區親自動手操作,體驗烹飪的樂趣。
在烹飪區中首先以「地瓜」為主題,讓魚寶寶利用地瓜製作「地瓜薯條」、「地瓜薯片」以及「地瓜甜湯」,透過處理地瓜的過程,讓魚寶寶練習削皮與刀切的基本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操作電鍋的方式。魚寶寶做薯條與薯片的步驟包括:(一)處理地瓜:用菜瓜布清洗地瓜→削皮→切條與切片→裝盤。(二)使用電鍋煮地瓜:認識電鍋→打開電鍋鍋蓋→外鍋加水(使用量米杯中的刻度8)→薯條與薯片加水(量米杯刻度5)→將地瓜放入電鍋中→蓋上電鍋蓋子→插電→按下開關→等開關跳起來→帶上隔熱手套→打開蓋子→用筷子戳地瓜,若變軟就熟了→用隔熱手套端出地瓜→享用美味的地瓜薯條與薯片!
在製作與處理地瓜的過程中,魚寶寶也發現削完地瓜皮或切完地瓜之後手上都會黏黏的,此外,也發現生的地瓜很硬,但煮熟之後就變的香香軟軟的,魚寶寶對於食材的特性,以及食物在烹飪後的化學變化已經有初步的發現唷!
接著老師帶入新食材「吐司麵包」並介紹「烤吐司機」的使用方式,魚寶寶對於烤吐司與抹果醬都躍躍欲試。第一次使用烤吐司機時,魚寶寶發現烤吐司機上有個特別的旋鈕,旋鈕分別有1-7的數字與吐司圖示(白到黑),魚寶寶可以預測出是烤吐司的程度,也能說出數字越大吐司越黑。因為每個人想要烤的程度不同,於是我們讓每個想要操作的幼兒都來嘗試烤自己想要的號碼的吐司,結果烤到數字5的時候發現吐司已經大部分呈現燒焦的顏色,一開始指定要烤6的秉玠笑著說:「我的6應該也是烤焦的吧!」結果烤出來果然燒焦的更嚴重,當烤好旋鈕7的吐司時,魚寶寶們興奮地說:「整個都『臭火搭』了啦!」我們也將烤好的吐司一字排開(並拍照做成海報),讓幼兒觀察顏色的變化,幼兒也驗證了先前的猜測:「數字越大,烤出來的吐司越黑」。接著我們和魚寶寶討論這些吐司是否可以吃?魚寶寶一開始說只有「1、2」兩種程度的吐司可以吃,因為全部都白白的,完全沒有烤焦的部分,經過討論以及詢問大家的經驗,最後魚寶寶統整出旋鈕「1-3」的吐司可以吃,4以上烤焦部分太多不能吃,之後到烹飪區想要製作抹醬烤吐司的魚寶寶也學習看操作步驟,以及烤吐司的照片選擇自己想要的烤吐司程度。
除了地瓜與吐司,由於烹飪區中放置許多食譜,魚寶寶在翻閱的過程中也各自找到自己喜愛、想嘗試做做看的食物。首先登場的是「飯糰」,要做好吃的飯糰可不容易,魚寶寶要從洗米煮飯開始嘗試,有些魚寶寶在家中有幫忙洗米煮飯的經驗,所以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彼此的經驗後,就開始洗米煮飯了!從洗米開始,魚寶寶就遇到問題了,例如在洗米瀝水的時候,米粒會一直掉出來,整個水槽都是米粒好浪費怎麼辦?煮飯時內鍋要不要加水?加冷水還是熱水?煮出來的飯經過魚寶寶自己以及師長、阿姨…等人試吃,發現有些飯太硬、有些變成稀飯、有些沒有熟,怎麼會這樣?魚寶寶們透過思考、討論、回顧製作流程、回家詢問爸爸媽媽…等方式,推論可能問題的原因並尋找解決的辦法,如:在洗米瀝水時可以用濾網接住米粒,這樣就不會浪費也不用撿的很辛苦;內鍋的米要加水,而且要加冷開水而不是熱開水;飯太硬是內鍋加太少水、飯太軟是內鍋加太多水…等,魚寶寶找出解決的方法並於隔天繼續實驗挑戰煮飯。魚寶寶經過多次實驗的結果,發現要煮出好吃的、可以捏成飯糰的飯,內鍋的米和水比例應該要是1:1,魚寶寶也會自己說:「就是米放多少,水也要放多少」,此外,外鍋的水和內鍋的水也要一樣多,也是1:1,才能將飯煮熟唷!
此外,在捏飯糰的過程中,魚寶寶也陸續遇到許多問題,首先魚寶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捏飯糰時飯粒一直黏在手上,都沒辦法繼續工作了!為了解決這個困擾,魚寶寶學習上網找資料、從書中找資料、詢問專家(爸爸、媽媽、廚房阿姨…等)…等,找出幾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包括手要沾開水、手沾鹽巴水捏飯糰、用保鮮膜包住飯捏塑飯糰,經過實際實驗魚寶寶發現三種方式都可以解決手沾飯粒的問題!但同時也遇到新的問題,試吃的結果發現手沾開水會讓飯糰太濕、軟軟的不好吃;沾鹽巴水的飯糰太鹹太濕也不好吃;用保鮮膜捏的飯糰最好吃,於是魚寶寶決定一起用保鮮膜捏飯糰。隔天大家一起用保鮮膜捏飯糰,果然比之前都順利許多,但捏出來的飯糰魚寶寶也不滿意,因為飯糰不漂亮(有大有小、形狀不一樣)、保鮮膜沒有辦法完全包住飯粒還是會黏手、甚至有人說有保鮮膜的味道!魚寶寶經過討論的結果,有人提出自己在家裡做飯糰時會用「飯糰模具」來製作,魚寶寶們也覺得這個方法可行,所以隔天就有許多魚寶寶帶了模具到校躍躍欲試!在使用模具製作飯糰的時候,魚寶寶也經歷了不知道怎麼使用模具、做出的飯糰都散開了、飯糰沒有模具的造型…等問題,但透過查看說明書、重複實驗,最後也成功利用模具做出造型飯糰。魚寶寶最後發現,用模具做飯糰雖然手也會黏到一點點飯粒,而且模具沒有裝滿飯的話,飯糰會沒有造型不漂亮,但用模具做出來的飯糰都一樣大,也比較漂亮!所以最後魚寶寶們決定之後都要用模具做飯糰喔!果然最後用模具做出來的飯糰都看起來又漂亮又美味呢!魚寶寶也帶來了海苔打洞器,可以製作不同造型與裝飾,也參考書籍中裝飾飯糰的方法,如:飯糰周圍沾香鬆、包海苔…等方式,將自己的飯糰變得更加美觀可口唷!最後老師也帶領魚寶寶回顧整理自己製作飯糰的過程,再次檢視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法,並利用圖畫的方式記錄自己做飯糰的歷程。
在烹飪區中,老師試圖融入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 Mathematics)的教育概念,也就是強調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的跨領域統整學習經驗,希望能培養幼兒的核心素養,最終能綜合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真實情境的問題。老師們在烹飪區透過讓幼兒動手做(飯糰)、發現問題(飯粒黏手、飯糰不成形、形狀大小不一)、尋找資料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看書、問專家、上網找答案)、學習利用工具測量(測量水量)、紀錄(記下自己的問題與解決辦法),培養幼兒的能力,包括:探究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創意思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而魚寶寶在烹飪區動手做料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也經歷許多失敗的過程,失敗後必須找出失敗的原因,並修正調整之前的作法,接著再一次嘗試,但很可能會再經歷失敗、再修正檢討、又再嘗試,直到找到成功的方法為止。老師也期望透過這些歷程,能培養幼兒的挫折忍受力,並且學習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