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聊到馬老師、芝儀、甜嵐的音樂學習背景,這回要分享的是馬老師的教學理念,及芝儀對重奏和伴奏的看法。
(以下為訪談內容,「馬」代表馬揚威老師、「林」代表林芝儀、「廖」代表廖甜嵐、「杜」代表小編杜、「萬」代表小編萬。)
**************************************************
【馬老師的教學理念】
馬:學習音樂很辛苦,他的進步不一定是直線性的前進,挫折感會很深。但另一方面,音樂又是很能碰觸到內心深處的媒介,而且音樂是很單純的,你練習的當下,演奏的當下,心裡就只能有音樂,不能想其他的。
杜:不能有功利論。
馬:對,就只能單純,當下你覺得值得了就是值得了。
而且練習的當下其實很迷人,比如我們彈一個La,我現在彈的La和我過兩秒後彈的La,完全不一樣,你的生理、你的心理、一切的震動、…太細膩了,所以音樂家好多後來都瘋了…
但這些東西要怎麼傳達給學生?我覺得教學很難,要讓學生懂我的意思也不能直接把我的東西裝進他的腦袋啊…
杜:只能潛移默化,慢慢影響。
馬:雖然我有時候也急,學生走錯方向、學生做不到…我也會急也會想生氣,但真的急不得。音樂就是當下,要體會當下,不要想「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練好」、「我這樣是不是在浪費時間啊」,這樣想就不有趣了,要體會和享受練習的當下。
萬:我有點想請教你耶,你怎麼會有時間跟學生討論這些啊?還是你學生都練好好的來上課?我光是把學生「像趕羊一樣趕到練完曲子」就心力交瘁了…
馬:我是盡量講故事,即便還沒練好,也想辦法讓他們提升興趣,然後自己把曲子練好。
萬:好厲害喔,我要跟你學習。
馬:沒有沒有…我覺得比較難的是,小朋友比較容易被塑型…
杜:像陶土一樣,還沒乾時比較好塑型,乾了就不好塑型了。
馬:對,所以到國高中,他們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老師就要試著放手,可是放到什麼程度要抓回來,要抓回來到什麼程度,要堅持什麼,這些就都是學問。
萬:這真的是千古難題啊…不過你願意放手給學生成長和跌倒的空間,真的很棒。
馬:說件有趣的事,我覺得其實有時候我也會兼顧一下學生想學的東西,比如有些年紀像阿公的學生,他們就很想彈一點流行歌,比如說「何日君再來」,像這種我就要想一下練一下耶,伴奏又不能配太難又不能配太難聽,不簡單耶~~
杜:不一樣的學生有不一樣的需求,馬老師都能兼顧。
馬:小朋友也有喔,我也是要照顧一下他們的需求喔,「柯南」啊「漂向北方」啊什麼的我也都會喔!總之我就是想先提起他們的興趣啦!不過當然,重要的東西即便不喜歡也是要練!
還有,比賽這種事情也是可以讓學生成長的,平常我們可能就是慢慢來,當然該學的還是學,但就是比較沒有壓力,開開心心學習,但比賽這種東西會激發人的潛能,把自己推向一個極限,當從極限的邊緣慢慢回歸到中心點,找到平衡的時候,才是成熟的時候。
杜:所以比賽可以讓參賽者在追求音樂的完美的同時,體會經過痛苦的淬鍊的過程,終致獲得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馬:對,而且也會獲得勇氣。不過話說回來,藝術是不能用來競賽的。
萬:對,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比賽來鍛鍊自己、激發自己的潛能,但不能被比賽的名利所控制。
馬:嗯。再來講一下重奏,我個人覺得重奏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一般都是從大學才開始比較正規的學習這一塊,大學之前都是…
萬:大學之前都是為了演出或比賽才比較有機會。
馬:對,我覺得如果有機會,真的可以往下推廣。鋼琴重奏在音樂的學習上,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我平常教學上也是有加入部分重奏,但現在就真的會放比較多的比例,一方面是趣味,學生真的很喜歡跟老師一起玩音樂,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很容易透過和老師聯彈,體會到老師要教什麼,也比較能感受到節奏等等。
講到節奏,有人研究說為什麼人一開始拍子會不準,那是因為心跳的速度和曲子不一樣,所以需要節拍器的幫忙。但是很好玩的是,當兩個人一起彈奏時,不只呼吸,連心跳都會越來越一致喔!
節奏真的很重要,我覺得「萬樂之初始於節奏」,遠古人類敲擊石頭拍打身體、模仿鳥叫的聲音節奏等等,音樂不就是這樣來的嗎?而且節奏可以達到讓對方感受到你要傳達什麼,比如媽媽輕拍嬰兒的背哄睡、比如快速音樂那種緊迫的節奏…都可以讓另一個人和你的心跳一致…加上美麗的旋律和有張力的和弦…所以音樂就能感動人心。
而聯彈時是能夠讓學生非常強烈的感受到節奏的。所以教學時真的可以運用聯彈幫助學生。
杜:謝謝馬老師的分享。請問芝儀目前有從事教學嗎?
林:沒有,因為我還是大學生而已。
馬:芝儀蠻常接伴奏的。
【芝儀對重奏和伴奏的看法】
萬:那可以請芝儀談一談你對於彈伴奏與彈鋼琴重奏時,有什麼異同嗎?比如:「彈雙鋼琴」和「幫鋼琴協奏曲彈樂團協奏」這兩者之間。
林:我覺得雖然都是以兩台鋼琴的演出形式呈現,但意義是不同的,準備的方向也不同。
雙鋼琴擺放的位置是鏡像式的,所以我們彈雙鋼琴時看不到對方的手,沒有辦法輕易根據對方的手勢和動作來協調節奏,需要很多的默契。
萬:嗯,我也覺得這個超難的,兩個人距離那麼遠,又只能靠眼神交流,光是「節奏上零誤差的『在一起』」這點,就超級考驗默契的。
林:是啊,在這一點上,幫鋼琴協奏曲彈協奏的樂團部分,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兩台鋼琴是併列的,協奏者比較容易觀察到主奏者。我經常接觸這一塊,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很愛彈協奏曲,所以對樂團的部分都能快速上手。
我覺得啊,雖然樂團的部分通常不是主奏,但是協演時的角色定位也是很重要的,要能烘托主奏,某些樂段又要有競奏的概念…
萬:這真的不容易,其中的拿捏是需要經驗累積的。
林:嗯,也要不斷的揣摩。而且因為原本是交響樂團,所以還要試圖用鋼琴來呈現交響樂團豐富的和聲色彩與音響火花。當一個好的協奏者要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樂團原有的意境。
萬:嗯,這點真的很不同,「雙鋼琴兩邊」和「鋼琴協奏曲主奏與協奏者」之間的比重與關係以及要呈現的效果,真的很不同。
林:對,雙鋼琴比較像一個天秤,兩邊的重量要平衡。某些地方不一定哪邊是主奏,要不斷的隨著樂段來調整,配合,才會擦出精采的火花。
萬:雙鋼琴需要比較平等的討論… 講到互相討論音樂,請問你認為這兩種形式,分別需要理解另一半的音樂到什麼程度呢?
杜:需要兩邊都會彈嗎?
萬:我個人是覺得需要耶…
杜:那不就可以自己錄第一鋼琴,再錄第二鋼琴,然後剪接在一起,像「一人多聲部A Cappella」那樣哈哈哈哈哈哈….
萬:哈哈哈糟糕怎麼我們自己聊起來了…芝儀芝儀換你講,不好意思。你認為這兩種形式,分別需要理解另一半的音樂到什麼程度呢?
林:不會啦,我也覺得很有趣。我覺得雙鋼琴的形式一定都要全盤了解雙方的部分,並且共同詮釋作品中的整體結構和音樂內涵,經過不斷的相互討論,磨合彼此的想法,達成共識後一起全心投入。協奏曲的協演者也是不能只練習自己的部分,要非常熟悉主奏在任何樂段需要呈現的個性、效果和情境才能適時的做最適當的烘托和競奏。
萬:真的是很棒的見解,一般沒有接觸的人是很難分辨這之中的不同的,謝謝芝儀的分享,我想你的解說可以讓很多朋友更了解這其中的異同和迷人之處。
哇!換個話題吧,換個輕鬆的話題,我們來聊聊…
杜:可以聊聊練習的事嗎?比如有什麼有趣的事或者困難的事之類的。
(欲知「馬老師和學生甜嵐」以及「學長揚威和學妹芝儀」練習時的酸甜苦辣,請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