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聊到採訪之初由於馬老師說自己有選擇障礙所以小編萬惡作劇故意從「如何選曲」破題,結果想不到馬老師馬上就沒有選擇障礙了,聊了好多好多。
這回要分享的是馬老師揚威、優秀小學妹芝儀、高材生甜嵐三個人的音樂學習背景。
(以下為訪談內容,「馬」代表馬揚威老師、「林」代表林芝儀、「廖」代表廖甜嵐、「杜」代表小編杜、「萬」代表小編萬。)
****************************************************
【揚威的音樂學習背景】
萬:可以請教揚威、芝儀和甜嵐你們的音樂學習背景嗎?
馬:我出生在澎湖,一路從馬公國小、馬公國中、馬公高中音樂班讀上來,大學才來台北。
廖:老師說他那時候都白天寫考卷,晚上去教務處拿鑰匙偷偷開琴房練琴…
馬:對,瘋狂的練琴。因為澎湖是很重視學科的,所以沒什麼時間練琴,但是我高二以後開始狂的練琴。不過雖然那時候學術科都重,兩頭燒很辛苦,但現在回頭看,當年很辛苦讀的書對現在的理性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說到對音樂的開竅,我要提一下我的恩師彼得李程(Peter Ritzcn),他是比利時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不是只教我比賽或考試,他是很深刻的教我音樂。他家的擺設、採光、他和音樂的關係、….一切都在藝術的氛圍裡,他就是音樂。他在意的不是比賽不是考試,而是我和音樂的關係,以及他和我之間的關係。在我吸收力最強的青少年時期影響我很深,我特別服他。
後來老師比較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就開始自己研究,看書、聽不同音樂家的詮釋等等,後來就養成習慣,習慣靠自己去探索。
萬:彼得李程老師給了你很足夠的養分去獨立思考。
馬:對,講到獨立,我小時候就很獨立囉,國中就可以自己來台北比賽喔,自己一個人到飯店,自己找琴房暖手,自己準備熱水準備暖暖包,自己排解緊張…
杜:國中耶,都自己來,真的好獨立。
馬:對啊,飯店櫃檯還會問我「你爸媽呢?」好有趣。
我覺得學藝術的人,真的要有比較強烈的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樣在藝術的呈現上,會更有特色。
萬:對,更有獨特性,也更迷人。
馬:還有,看書也很重要,尤其是思想的、或者傳記類。有時候我會對自己的追尋很迷惘,這個時候看看成功者的傳記,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人並不care他們會獲得什麼,他們只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做到極致,他的努力,就可以影響別人,所以我也是這樣push自己。
不過可能因為我譜看很細,又想很多,所以練很慢,芝儀就不一樣,芝儀練曲子背曲子都超快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那音超多的,我練的話要練超久,但是芝儀根本是直接會彈!
林:沒有啦,因為聽熟了嘛…
馬:對啊,你叫我聽一萬次我也沒辦法直接彈出來!
萬:我怎麼覺得有點像野田妹啊?我之前都覺得這裡演得太誇張…
林:真的耶…學長根本就很像裡面那個完美主義的千秋學長!
馬:對啊對啊,我們練那個指定曲真的跟影片裡一樣,吼,我就一直想「怎麼會這樣彈怎麼會這樣彈」…
林:連拍子對不起來我自己都沒感覺…
(眾人狂笑不止)
萬:怎麼這麼好笑….不過話說回來,芝儀練曲子這麼快喔?真的太厲害了…
那可以請芝儀聊聊你的音樂學習背景嗎?
【芝儀的音樂學習背景】
林:嗯,好。我是台北人,從小讀音樂班,啊…不行我會卡住….(芝儀害羞了一下)
杜:不會啦…所以是從小三一路讀上來…
林:對,從敦化國小、仁愛國中、師大附中,然後北藝。媽媽是鋼琴老師,所以我是媽媽啟蒙的。媽媽很嚴格,有時候半夜也在練琴,…
馬:跟貝多芬一樣…
林:(笑) 隔壁還以為鬧鬼咧…
我從小學鋼琴是用聽的,我媽媽在數位鋼琴上彈,我用聽的,然後在鋼琴上彈。
萬:有點類似鈴木的教學法…
林:對,這個教法對我的影響很深遠,有好有壞,好處是聽和模仿的能力比較好,練曲子很快,但缺點是因為快所以不夠細膩,需要在這一塊上多琢磨。
萬:對於沒聽過的曲子,比如現代音樂,會比較難入手或掌控嗎?
林:難練是不至於啦,因為我小時候雖然是從聽的開始學,但是聽完媽媽還是會要求我看譜。所以我看譜還是蠻快的。
記得有一次在山葉的團體表演上,我本來是敲木琴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走到鋼琴前面,然後就直接坐下來看著鋼琴譜彈了,老師都傻眼了,我就這樣彈了一半,然後才被老師慢慢拉回木琴那邊…
杜:所以木琴那邊就沒有人?
林:對。
杜:本來彈琴的人呢?
林:就站在我旁邊看我….一直到老師把我拎拎拎…拎回木琴那邊敲木琴,原本彈琴的人才能彈…
(由於太好笑,大家笑得有點久…)
林:所以我看譜還算可以,只是在細部的處理上或者意境的傳達上,如果是沒有聽過的曲子,會真的覺得稍微需要花點心力才能處理。
萬:我和你有一點點像,自己小時候我爸爸也很用心,都會到台北來買..
林:CD?
萬:噢,我那時候是卡帶呢…
(對面三雙眼睛同時驚訝的看著小編萬)
萬:是啊,因為我爸爸都會去買很多鋼琴曲的卡帶,結果我就很小就把很多名曲都聽熟了,優點就是我曲子可以很快上手,也不至於有亂七八糟錯誤的詮釋,但缺點就是我長大後自己讀譜,才發現有好多好多譜上的記號,是需要經驗並花心力研究才能把這些指令連貫起來變成符合邏輯的詮釋的。而這些在我小時候都不知道,因為直接copy大師的詮釋就好了…
林:對…
馬:我和你們完全相反,我都是先從研究譜開始切入。雖然還是從感性出發,但也會先理性的分析。但像芝儀這樣也很好,她練的快以外,背得也快。
林:可是你記起來的東西就不會忘…
我小時候彈琴就是開開心心的沒有想太多,國中時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很注重基本功,我媽媽都會陪我上課,也會陪我練琴。有一次,光是音階就練了六個小時,雖然很苦,可是基本功就起來了。之後就上了附中。
可是到那時候為止,我練琴還是比較像是為了比賽或者考試,開始認知到什麼是藝術並且專心一志的追求,是在進入北藝之後。剛開始很迷惘,因為看待音樂的方式開始和以前的習慣不同。
萬:也和周圍其他人的價值觀不同…
林:對,…
杜:所以,你從小的音樂學習環境幫你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但是進了大學後,你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才開始對藝術的追求有了新的想法。
林:對。
萬:加油,你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堅持你要的,不要被別人的價值觀困住。
林:嗯…謝謝學姊。
萬:加油!那甜嵐呢?請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跟馬老師學習的呢?
【甜嵐的音樂學習背景】
廖:我是國二的時候。我記的第一天上課時是元旦。老師一來就說「Happy New Year」,超酷的!我原來的老師是馬老師的學妹,比較嚴肅,馬老師超酷的!
我家裡原本是姐姐學鋼琴,那時候我的手還太小,不能學,只能在旁邊比劃。長大開始學了就超喜歡的,小五以後開始跟馬老師的學妹學,那時候彈了好多的莫札特,可是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漸漸地對鋼琴沒有那麼多的熱情了。後來老師不見了,換了一個老師,然後老師又不見了,才換馬老師。
杜:老師一直不見是因為老師是在學學生,之後畢業就離開台北了嗎?
廖:好像是…反正後來就變成馬老師了,然後~~轟~~~~~~我彈琴的熱情就又上來了,突然又想起了小時候對鋼琴的感覺。
可是因為我很愛讀書,興趣又很廣泛,所以真的越來越沒有時間練琴,雖然真的很愛鋼琴,但是時間真的越來越少。加上一想到以後可能總有一天沒辦法再練琴…就暫停了一陣子鋼琴課,不過現在又開始練了。
杜:對啊,你這麼認真的人,不要只有念書,會很累,念書累了彈彈琴,換件事情努力,轉換一下比較不累。
廖:對啊我也是這樣覺得。讀書跟練琴真的很不一樣。我讀書都要做很理性很嚴謹的規劃,什麼時間內要完成什麼要達到哪裡,都要好好規劃執行,但是學音樂不一樣,學音樂沒有辦法這樣,就是要慢慢來,時間不夠技巧就不到,技巧到了也還不夠,還要感情,還要有想法…而且音樂有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的。
萬:超越文字…
杜:總之就是得磨,急不來。跟念書不一樣,心境上可以轉換一下。
廖:對對對,所以我決定繼續學。
萬:你的決定是對的。
之前有聽馬老師說你曾經參加過鋼琴獨奏比賽是嗎?可以聊聊比賽的事嗎?
馬:那是甜嵐的第一次鋼琴比賽,台北市南區,第六還是第七名對吧?
萬:那很棒耶,北市南區超難的!
馬:對啊,她很棒!我幫她挑李斯特的浮士德圓舞曲。很辛苦,也是哭了好幾次。
杜:可是也是練起來啦,而且彈這麼棒!
(甜嵐害羞的笑了笑)
萬:對啊,有哭才有成長,沒有哭不會成功的…
馬:對啊,成長的印記。
萬:獨奏很辛苦吼,那重奏有比較好玩嗎?這是第一次玩聯彈嗎?
廖:不是第一次,聯彈比較好玩,音少很多,而且有人合作很好玩,也安心很多。
馬:甜嵐很棒,對自我要求很高,穩定性也很高,不過我還是覺得甜嵐應該要更有個性一點…
萬:不過我覺得啊,像甜嵐這樣也不是沒有個性啦,因為這種穩定、沒有太大波動的反應,就是她的性格啊,甜嵐可能是另一種比較內斂的性格。
馬:嗯,不過還是希望甜嵐可以更敏感一點喔~~
(甜嵐對老師笑笑)
廖:對了我可以說一件事,記得我練習布拉姆斯Op. 39時,老師叫我幫裡面的每個小曲子找詩、或詞、或曲、或自己加標題。我覺得對音樂畫面或者情境的想像很有幫助。
杜:好棒的教學法!甜嵐可以請你跟我們分享你找了哪些詩詞或加了什麼標題嗎?
廖:好啊,記得在第一首上面我寫了「就是穿著禮服的人們相聚,興味盎然地跳著舞」、
第二首我寫「小船似的搖籃,如何帶我航入夢鄉?如此,123123」我的想像是用打拍子的方式,語氣輕輕地唸、
第三首我找了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第五首我寫了「一切歸於平靜......」。
杜:好棒啊,聽完真的很有畫面…
萬:馬老師太棒了,甜嵐也太棒了!謝謝甜嵐跟我們分享你們這麼精彩的上課方式。
(甜嵐開心地微笑)
廖:還有啊,我覺得「感受」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而透過音樂或者繪畫等藝術型態,都比文字或者語言更能直接傳達思想或者感受,所以長時間接觸藝術的人,就會型塑出一種性格,比較習慣用感性的方式來感受「思考」及傳達。像我,就會考慮比較多實際的層面。但是學音樂以後,其實多多少少改變了我一些思考模式,比如,我平常是比較理性思考的,但事情不會只有一種面向,一定包含感性的面向,這時候,就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去察覺。
萬:所以學習音樂,讓你的思考方式多了一個面向,一種可能性的意思嗎?
廖:可以這麼說。
杜:真的是好棒的分享。
(欲知「馬老師的教學理念」,及「芝儀對鋼琴重奏和伴奏」的看法,請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