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陳永禎老師的教學理念、對重奏的看法、以及指導不同年齡層學生時的不同狀況。
這篇將談論陳永禎老師舉辦鋼琴比賽的緣由、對比賽的設計和期許。
(以下為訪談內容,「陳」代表陳永禎老師、「杜」代表小編杜、「萬」代表小編萬。)
******************************************
【辦 La Pianista Taiwan 鋼琴大賽的緣由】
杜:謝謝陳老師花這麼多時間跟我們討論各個年齡層的學生的狀況。剛剛一開頭陳老師有聊到您辦比賽的原因,可以再深入聊聊嗎?
陳:好。我覺得現在的學生雖然常常可以出國玩,但是比較沒有國際觀。
萬:所以你的意思是,對於文化等較深層次的體驗,反而不如以前嗎?
陳:對啊,現在的學生多半被保護得太好,尤其是國高中以上的學生,習慣躲在舒適圈裏面,不願意出來看看世界。所以我想,那就先從外面帶進來,從國外帶進一些不同的觀念,藉由國際化的比賽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評審和選手,藉以交流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激起不一樣的火花,從而給學生不一樣的刺激,在音樂的學習上或許就會比較有動力。
舉個例子,我去印尼評審和講課(大師班)時,發現他們學習音樂的熱忱和用心的程度,真的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會定期邀請大師到國內舉辦大師班,幾乎每個月都有,參加的學生都非常踴躍,我去講課的時候,甚至還看到老師來學習,有些學生甚至還會搭飛機到別的國家上課…
杜&萬:到別的國家上課?
陳:真的。這些現象在大陸或者香港,也有類似的情形。也許他們在音樂方面基層的文化不夠、師資也不夠,各方面都遠低於台灣,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的熱忱不是台灣一般學生可以想像的。
萬:和台灣三四十年前比較像。
陳:對。
萬:可是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可能並不完全是「音樂」本身,可能有很大的比例是「競賽」或「檢定」,是不是?
陳:有可能,他們音樂方面文化的底蘊不夠,比較表面。
杜:不過他們的熱情應該會把比較深層的東西建構起來。
陳:對,所以這也是我辦比賽的動機之一,我希望藉由比賽讓國內學生感受一下其他國家學生對音樂的熱忱。
杜:這我們台灣現在很缺乏….
陳:對,這種缺乏熱忱的學習,可能也和現在音樂班很難招到學生也很有關係。
【關於音樂班】
陳:而且現在音樂班越來越式微,我也在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現在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是把音樂當作專業來學習。因為他們希望能同時做很多事情,音樂只是其中一項,不願意把音樂當作專業的事情。但音樂班不是這樣,音樂班的要求是很專業的,要分心做這麼多事,學音樂的事是處理不來的。當越來越多人想同時做很多事的時候,就沒有人想專心學音樂、讀音樂班了。
其實我們自己一路唸音樂班上來,真的覺得音樂班有很多優點,比如學生不用自己去找資源,不用跑很遠,就可以在學校裡上全部音樂專業的課程:主修、副修、視唱、聽寫、樂理、音樂欣賞,還有樂團和合唱團可以練習,師資都很好,而且學費又很少,以學生的角度來看,真得很好。
隱藏的缺點就是,學生被考試限制了,對音樂失去熱情,而且為了求高分,捨棄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這些重要但吃力不討好的曲目,只練習超過能力很多的浪漫樂派和現代樂派的曲子,又因為考試有時間限制,所以練曲子時常虎頭蛇尾,只精修前幾分鐘考試會聽到的範圍,甚至有些學生連全曲練完都做不到。這種利益取向學習,不只失去音樂本質、沒有內涵,甚至也已經找不到學習音樂的熱情了。
萬:所以永禎想藉由自己辦的比賽,把國外的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帶進來。
【La Pianista Taiwan鋼琴大賽的曲目設計】
陳:其實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就是今天學生「為了想在比賽上得到好成績而拼命練習」這件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萬:對,我們自己在辦比賽,但是也很怕學音樂的人掉進這樣的想法裡,音樂不應該是這樣子膚淺的存在的。不過說真的,比賽確實可以激發學習的慾望,對練習產生動力。比賽是有它的魅力的。只要不把得失心看太重,比賽是有實際功能的。
杜:就是要運用比賽,但不要被比賽利用。
陳:所以,就是端看參賽的人要怎麼看待比賽。
萬:當然主辦單位也可以設計盡量不要讓比賽過分流於功利取向,讓參賽者有機會只為了分數而練超過程度過多的曲子,甚至不練完只精雕前面幾分鐘。就我所知,永禎在La Pianista Taiwan 鋼琴大賽演奏曲目的規定上,就為此做了一些設計。
陳:對。我覺得對比於歐美,亞洲學音樂的學生有個問題,就是小朋友被逼很緊,彈很難的曲子,好像很厲害,但是沒有熱忱,而且只彈出皮毛;歐美的學生比較不一樣,他們小時候多半沒這麼厲害,但到大約高中這個年紀時,若真的很有興趣,他們會花費很多的心力和熱情去練習。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在很小的時候壓著去練大曲子。
我們比賽分成四組,其中「經典組」演奏一曲,有規定選曲範圍;「精英組」演奏兩曲,其中一曲規定選曲範圍。規定的選曲範圍,從最小年紀(8歲以下)的巴赫初步、佈爾格彌勒Op.100,到最大年紀(17歲以上)的德布西前奏曲、蕭邦夜曲、拉赫曼尼諾夫前奏曲等,都是技巧不艱澀但是很重要的經典曲目。這樣的選曲就是希望大家能把精緻的曲子彈出該有的內涵,不要只會彈大曲子。
也許有些人會質疑我為什麼在17歲以上的組別安排蕭邦夜曲,但是蕭邦夜曲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年紀不到的學生大概就只能彈出「啊~好好聽」的程度,還是要有一點年紀才能彈出曲子的內涵。
萬:永禎的比賽很有教育的意義,在曲目的設計上非常用心。
陳:謝謝。
【改編 Piazzolla的樂曲】
杜:陳老師的比賽最後一組好特別,是彈Piazzolla的曲子,聽巧帆說,這首是陳老師自己改編的…
陳:對,這首《Adiós Nonino》是我自己改編的。
杜:好厲害啊~~可以請陳老師談談這首曲子和這個組別嗎?
陳:這首原本為室內樂的曲子是以Piano為主的樂曲,前面有一段很長的鋼琴獨奏之後其他樂器才接進來,所以我將此首改編為單一樂器鋼琴獨奏是可以work的。
至於為什麼會設這個組別,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五重奏「Circo」經常演奏Piazzolla的曲子,所以我想帶給大家認識,另一方面,其實現在Piazzolla的曲子到處都在演,連柏林愛樂來了都要演奏一下,所以蠻多人認識的,我們團成立了六年,也花了很多心血在掌握,所以有一點心得,希望跟大家分享。
還有一點,我認為「跟觀眾接近」是演奏會很重要的事情,演奏者和觀眾之間是一種對話,演奏者透過演奏樂曲和聽眾溝通。只是西方音樂畢竟不是根植在我們文化深處的東西,太過學術的曲子不容易讓普羅大眾產生共鳴,但Piazzolla 的曲子不同,容易被大眾接受,產生共鳴。
萬:所以你的意思是這種曲子比較容易和觀眾建立交流嗎?
陳:對。Tango其實本來是在小酒吧裡的,連記譜都沒有,Piazzolla是第一個將Tango音樂搬到舞台上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融合古典音樂蠻成功的例子。我也很希望能把這樣的曲子介紹給大家。除了這首改編成獨奏的曲子外,我也有改編一首給四手聯彈的曲子…
杜:我知道我知道,《鯊魚》對吧!
陳:對…,之前我有給國中學生陳思如和她的同學游婷宇練。Piazzolla的曲子最常見的演奏狀況是小提琴、低音大提琴、電吉他、鋼琴、還有Bandoneon(班多鈕手風琴)。《鯊魚》也是。這首曲子有一個節奏一直在下面跑,如果改成鋼琴獨奏的話很難一個人表現好所有的事,兩個人彈比較好而且音響效果也會比較好,所以我覺得改成四手聯彈或者雙鋼琴,都比改成獨奏合適。跟我們比賽選來當指定曲的《Adiós Nonino》不同,《Adiós Nonino》適合寫成獨奏。
杜:每個組別的曲目都有陳老師的深意在,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比賽,希望陳老師的比賽能有更多人參加,更多老師支持陳老師的想法,謝謝陳老師設計這樣優質的比賽,預祝比賽推動順利。
陳:謝謝你。
萬:希望能把「曲子不求大但求精緻的觀念」及「音樂學習的熱忱」藉由比賽帶動起來。
陳:謝謝你。
萬:那祝你順利成功,謝謝你今天陪我們聊這麼久。
陳:沒有沒有,辛苦了,大家一起加油。
杜:嗯,謝謝陳老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