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剛開學沒有多久,就接獲我們去年「雙鋼琴組」第五名得主標心與陳姿吟,在10/05「大阪國際音樂比賽鋼琴」(大阪国際音楽コンクール / OSAK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中榮獲「四手聯彈組」(ピアノ連弾部門 / FOUR HANDS)第三名!真是與有榮焉啊!太開心了,所以馬上與兩位聯繫,希望能接受我們的訪談。而兩位也非常爽快的答應了。
(以下採訪內容中,「標」代表標心,「陳」代表陳姿吟,「杜」代表小編杜,「萬」代表小編萬。)
★☆★ 參加大阪國際音樂大賽 ★☆★
杜:首先要恭喜你們二位得到大阪國際音樂四手聯彈組第三名!好厲害喔!參加的國家蠻多的,有泰國韓國香港等等,也有歐洲對不對?聽說你們是先通過影片審核的初賽才進入決賽,然後在決賽的十三組中獲得第三名對吧,真的不簡單。
標&陳:謝謝…
杜:可以跟我們聊聊這個比賽嗎?
標:好。這個比賽是朱老師推薦我們去比的,其實我們原本意願不是很高。
陳:是啊,我們本來不是很有意願,可是朱老師鼓勵我們去,也鼓勵我們去上大師班,鼓勵我們去找學校其他老師指點。學校老師都很好,像孫樹文老師、德林傑老師….都願意幫我們聽,雖然每個老師的詮釋都不太一樣,但我們從中得到很多養分,真的很感謝朱老師和其他幫助過我們的老師。
萬:你們去比賽有什麼心得嗎?
陳:覺得…完整的演奏是很基本的。在現場看,覺得每一組…嗯….
標:連服裝、打扮、台風、儀態…
陳:對,就是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非常重視這個比賽,整體非常的完整。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喔,就是我們比賽前找不到鋼琴練,其實他們有提供練琴的地方啦,但是要走一段不短的路,40分鐘,可是當我們走到的時候,已經有人在練了,而且大家已經自己把時間排滿,沒有我們可以練的時間了。
杜:沒有人管理嗎?
陳:沒有,主辦單位只是告訴我們有這個地方可以練琴,我們早上七點就出發,可是去到現場發現現場的人已經自己把時間分配完了,我們人生地不熟,只能又走回去直接上台。
萬:又走了四十分鐘….唉,往好處想是就算沒暖到手至少也暖到身了。難怪你們賽後拍的照片這麼活潑俏皮,和事後傳給我們那張正經八百的照片,完全是兩回事!
標:哈哈哈對啊~~~
杜:氣色超好,好可愛!你們之前有參加過其他國際音樂賽事嗎?
標:我有去香港參加過獨奏比賽,但是國際的聯彈比賽是第一次,而且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我們在比賽的前一天到日本,當天晚上沒有地方練琴,回到旅館只能看樂譜、想音樂,把桌子當作鋼琴那樣練習。結果第二天早上還是沒練到琴就上台。像這樣比賽前一天沒琴練的狀況我第一次遇到。雖然覺得很危險,但我發現,上台的時候我的思緒卻很清晰,每個小細節該怎麼處理都很清楚。我想這可能是前一晚讀譜的原因。
陳:嗯,應該是。
標:這是我們兩個第二次參加聯彈比賽,比起上次朱老師的比賽,去日本這次我們又多了一些經驗和默契,內心也穩定很多,在音樂的處理上也比較成熟。這是一首西班牙風格的曲子,不能把情緒放在心裡而已,要大方的展現出來,曾經有位老師告訴我們,要笑著彈這首曲子,還強迫我彈其中一段旋律時一定要笑,不然把我趕出去!當然這是開玩笑的,不過也因此讓我能更快的進入音樂的氛圍,對於把音樂給我的感受傳達出去有很大的幫助。
陳:這次去日本比賽真的開了很大的眼界,可以看到其他選手除了程度很好以外,各方面的準備也都別具用心,處處可見他們對比賽的重視。經過這次努力的練習過程,發現四手聯彈有好大一部分是要學會如何和partner溝通,無論是詮釋或者速度,本來就沒有對錯,但要達到共識是需要溝通的。
標:我們剛得知得獎的時候,兩個人在拉麵店又尖叫又擁抱,真的很感動,那一刻真的體會到努力受到肯定的喜悅。還好沒有辜負大家對我們的期望。
陳:那個感覺很深刻。
標:「我們做到了!」的感動永遠不會忘記。
萬:我也聽得好熱血好感動!
標:還有,除了在音樂上的收穫以外,這次到日本比賽,從事前的規劃行程、查找資料、交通、住宿......等等,都是我們兩個自己處理,雖然過程繁瑣,但是非常值得!真的要老師和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的人!
陳:真的。
杜:真的是很難得很寶貴的經驗!
★☆★ 標心的音樂成長背景 ★☆★
杜:可以請兩位談談你們的音樂成長背景嗎?誰先呢?標心?
標:要說什麼呢?
萬:都可以啊,好多人的開頭都是「我的媽媽是鋼琴老師,小時候就是我媽媽啟蒙的」…可以參考一下~~
標:我媽媽…也是鋼琴老師…我也是我媽媽啟蒙的…
萬:哇!真的?這樣的比例好高啊!不好意思打斷你了,請繼續。
標:不會。我國小沒有讀音樂班,是自己私下找Marina Drozdova 教授上課。Marina 老師帶領我認識什麼是音樂,在音樂性的開展上有很大的幫助,後來老師回俄羅斯,我就換給李威龍教授上課,在技術和音樂的理解上幫我提升了不少。國中的時候考取廈門的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跟陳楊老師上課,陳老師教我很多關於練琴的方式,和如何思考音樂。然後國中高中就都自己一個人在廈門讀書了。啊…一開始媽媽有陪我三個月啦~~
萬:你好獨立啊!媽媽為什麼會希望你讀這所學校呢?
標:哈哈,其實是我媽媽去玩,看到這個學校,覺得很不錯,就決定讓我去唸了。
萬:真的?!
標:哈哈哈真的。
萬:那你覺得在廈門讀音樂學校和在台灣讀音樂系,感覺有什麼不同?
標:那邊上課的方式蠻像大學,學科的方面比較注重文科、社會人文方面的課程。半天上課,半天練琴,比較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
最特別的是那邊每年都有「技巧考」和「獨立處理考試」。技巧考有六級,可以跳級考;獨立處理考試是考前一個星期會發給我們一手很冷門的曲子,不可以問老師也不可以上課,只能靠自己去理解和詮釋。
杜:哇!好酷喔!這樣學習真的會很紮實。
標:不過我也想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所以高三的時候回台灣讀普通班,然後考大學。
杜:哇!你一回來就直接讀高三,壓力不就很大?
標:理科真的不行,不過文科還行。
杜:呵呵,沒關係,聯考音樂系還是文科為主嘛!所以你就進了輔大音樂系嗎?
標:對,是Mikhail Kollontay 教授幫我準備大考的,進輔仁後主修跟德林傑教授上課。德林傑老師人超好,而且很認真,老師的音樂知識和演奏能力很全面,所以我以前所學在老師這裡都可以重新很完整的統合。然後我的副修是作曲,室內樂是和姿吟一起上朱老師的雙鋼琴課。
杜:進了輔仁後,你覺得所學的課程和國高中有銜接上嗎?
標:基本上大學裡學的科目和鼓浪嶼差不多,只是大學比較深入。
杜:剛剛你有提到副修是作曲,可以和我們談談為什麼選擇作曲當作副修嗎?
標:因為我覺得學作曲對於演奏鋼琴是有幫助的,因為會更清楚和聲、樂曲的架構。但這些其實也還好,因為有學過和聲、曲式、分析的人,只要是音樂系的學生,一樣都能了解。
萬:可是沒有辦法像你們學作曲的這麼深入。
標:真的嗎?我是覺得除了理解樂曲結構以外,對我幫助比較大的,可能是會對每首曲子有更多的好奇心,會想了解為什麼作曲家會在這個地方使用這樣的和聲或手法,進而將曲子了解得更透徹。耳朵也會比較靈敏,會去發現一些小細節。不過呢,說句題外話,我覺得比起學作曲對彈鋼琴有幫助,學習鋼琴其實對作曲幫助會更多~
萬:我一直很羨慕主修鋼琴的人副修是作曲,總覺得他們的腦袋特別透徹(笑)。姿吟呢?
★☆★ 陳姿吟的音樂成長背景 ★☆★
陳:我….我媽媽也是鋼琴老師…
(姿吟自己一面說,一面噗疵笑了出來,惹得眾人大笑)
杜:會不會看完我們的訪談後,媽媽不是鋼琴老師的都哭了… 你們真的好幸福啊~~~
陳:是啊,自己的媽媽啟蒙,引領我們對音樂有興趣。然後讀新竹的東門國小音樂班…
萬:真的?我在東門國小音樂班教過耶,那時候還要借用建華國中的教室。
陳:那也…太久以前了吧….
(小編杜狂笑,小編萬眼前一隻烏鴉緩緩飛過…)
陳:ㄜ….我….
萬:沒事啦,你好年輕!談談東門國小吧~~
陳:東門國小時我主修鋼琴老師是章華老師,副修是打擊。老師在基本功上例如技巧上給我很大的幫助。之後我就上台北讀光仁國中高中音樂班,主修老師是郭素岑老師,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除了給我很正確面對人生或是音樂的態度,也讓我談很多不同方面的曲子,所以國高中就在主修上獲得許多養分。副修本來是打擊,在高中後改成作曲。
杜:哇!你們兩位相同點好多啊!請問為什麼會改為修作曲呢?
陳:因為我覺得學作曲對我的主修會有很大的幫助,會讓我對曲子有更深的了解,讓我在看曲子的時候不像以前只是直接看譜彈音符,會開始注意樂曲結構和和聲,像是和聲的導向,我們預設他會走到什麼和弦,而作曲家卻使用另一個和聲,這時候就能開始思考用什麼方式來詮釋這個特別讓人出乎意料的和弦。我覺得學作曲真的可以讓我在詮釋樂曲的時候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國中開始學理論作曲,高中時正式轉為副修。
萬:光仁音樂班歷史悠久耶,不知道培養出多少音樂家。
陳:是啊,我們學校很自由,自己想做的事都會有發揮的空間;還有一點我覺得很好,就是學校會有至少兩個小時夜自習的時間讓我們練琴,在我們很想跑出去玩的時候把我們抓住了,在這個時候有規範其實是可以讓我們有成長的,所以我覺得很好。還有,學校校內也有一些比賽,比如協奏曲比賽,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之後大學就是輔仁,主修老師是歐玲如老師,室內樂就是雙鋼琴,朱象泰老師。我覺得輔仁大學給也算是很自由的學校,能讓我們有自己的時間鑽研主修不足的地方,我也從歐老師這邊學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會的技巧或是音色轉換等等,很感謝老師。雙鋼琴本來是大二的課程,可是因為我們很喜歡,老師也邀請我們繼續修,所以我們就一直修到現在大四,收穫很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