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聊到二人如親兄妹般的師兄妹情誼、音樂學習上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和雙鋼琴比賽有關的事情。
這一篇,我們將聊到巧儀去美國參加音樂營、邑樺到法國的感受、兩人對室內樂(含雙鋼琴)的看法、雙鋼琴比賽臨場反應的重要和困難、生活與音樂之間的體悟、邑樺的教學理念、以及巧儀對台灣音樂教育的看法…..
(以下採訪內容中,「施」代表施邑樺,「蔡」代表蔡巧儀,「杜」代表小編杜,「萬」代表小編萬。)
★☆★ 為了所愛的堅持 ★☆★
蔡:其實2013還是2014時我有點喪志,覺得厲害的同學都出國唸書了,我卻因為家裡無法負擔而必須留下來,一度有點喪失學習的熱情,後來覺得不行,所以我就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錢全部花掉,一毛不剩,參加美國的音樂營。
杜:有魄力!
蔡:我在音樂營上了很多課,也認識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大家程度都很好,而且樂於和別人交流和分享。這個經驗非常好。去了以後真的覺得很值得,收穫很大,很多事情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我真的很想再出去一次,所以我很努力地存錢,很辛苦。有時候我都想我為什麼這麼辛苦呢?可能是每個人的人生功課都不一樣吧。
萬:對啊,不過不要怕,只要不放棄,堅持下去就對了。心志永遠不要被磨掉,你們都是。
(氣氛突然有點沉重…)
萬:堅持住啊~~ 台灣的音樂環境還要靠你們咧~~ (為了打破沉重的氣氛,小編萬用耍寶的口吻說著,這才把邑樺和巧儀逗笑了~~)
★☆★ 聊聊室內樂 ★☆★
杜:可以請兩位聊聊對練習室內樂有什麼看法嗎?
蔡:我覺得在器樂的合作上,最重要的是「耳朵」。以鋼琴三重奏為例,我覺得鋼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因為只有鋼琴的譜是總譜,所以鋼琴更能也更有責任去調配整體聲響的平衡,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很靈敏的耳朵。
平常我們彈琴,心裡都會有一個「我要的聲響」,可是那常常都是比較「主觀」的,不是「客觀」的,但我們合室內樂需要能聽到「客觀的聲響」的耳朵。那什麼是「客觀的聲響」呢?就是實際的聲音,我們必須要能根據實際的聲音做調整或改變。如果沒有好的客觀的耳朵,可能會產生「合奏的每個人都很厲害但是合起來卻不好聽,沒有整體性」這樣的結果。所以在練習室內樂時,耳朵的敏感很重要。
雙鋼琴也是一樣,耳朵很重要。因為鋼琴的變化很大,除了可以同時處理不同聲部外,鋼琴可以做出比管樂更長的樂句、比管樂弦樂都更短促的聲響、音域非常廣、音量強弱的差別非常大…,是表現力很強的樂器。但兩部鋼琴一起演奏,遇到相同音域的時候,因為音色很雷同,所以做出「層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也是很有難度的。
萬:真的,我也覺得合雙鋼琴遇到演奏相同音域的部分時,對耳朵真的是一大考驗。
蔡:而且因為兩部琴的音色是一樣的,所以「整齊」變得格外的困難,只要一點點不整齊,聽起來就很嚴重。不過也因為兩台琴是一樣的聲音,所以雙鋼琴聽起來就特別的和諧。
還有,雖然鋼琴協奏曲的樂團用鋼琴來演奏的時候,和雙鋼琴很類似,但還是不一樣的性質,協奏曲雖然也有主奏樂器與樂團抗衡的部分,但主要還是主輔的地位;雙鋼琴的樂曲雖然兩部鋼琴之間也常有主輔之分,但「對話」的成分更多。
施:講到「用鋼琴代替協奏曲的樂團部分」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另一件值得討論的事,因為要用鋼琴來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響和特色事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難的,基本上不可能一模一樣,所以要怎麼拿捏怎麼表現,有很大的詮釋空間。
蔡:像你之前彈的那首拉赫曼尼諾夫的樂團部分,樂團長音可以持續,但是鋼琴….
施:是啊,鋼琴結構的問題,如果只是照著管絃樂團的譜直翻過來,那首曲子的某些地方就會失去支撐。不過這好像不用寫,大家都知道….
萬:不會呀,不是大家都是主修鋼琴,你的觀點很值得大家參考的。
蔡:你可以說說剛才沒說的我們觸鍵還可以調整的事。
施:好,我覺得因為我們鋼琴不能帶自己的樂器上台,只能現場隨機反映,這不只是功力的問題,經驗也很重要。比如我們那次雙鋼琴比賽的場地,我記得現場回音比較大,加上兩台琴特性差蠻多,在沒有足夠時間彩排的情況下,真的只能靠臨場反應了。
就像我們指定曲莫札特第三樂章原本是設定很乾淨純淨的詮釋,但現場的條件似乎不太合適,我們沒有辦法靠彩排調整,只能現場隨機應變,可是顯然我們的「平衡」調整得不是很好。
(一隻小蟲從樹葉上掉進巧儀的杯子裡,小編萬趕緊幫巧儀把杯子裡的水倒掉,讓小蟲子回到樹根上。)
★☆★ 生活與音樂之間 ★☆★
蔡:謝謝學姊。其實沒關係啊,這很美好很自然~~~
我覺得學音樂最重要的一些事情是,第一,走出琴房。咦?這好像跟訪問的主題無關…
杜:有關有關,跟音樂相關的都歡迎。
蔡:謝謝。我剛講到「走出琴房」。常有人覺得學音樂的人都關在琴房裡,生活很狹窄,但我覺得不是,有也只是某個階段吧,畢竟練琴是非常需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的,我自己就覺得自己有段時間蠻像獨行俠的~~但是,無論是為了藝術還是生活,都應該要有多一點色彩,比如看書、看電影、出去大自然走走,….我爸爸就很喜歡鳥,會帶著我們分辨鳥的叫聲、從樹葉分辨植物的種類…我想,我的一些好奇心和敏感度,可能就是從這裡開始被培養出來的。
第二,認識不同領域的人。如果我們只和學音樂的人在一起,我們可能完全不了解學音樂以外的人的生活和想法,而不自覺的侷限了自己,甚至我們可能沒有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的能力。但是,我們所演奏的作品也都是來自於「人」,各式各樣想法和價值觀的「人」,這些作品也是依循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命軌跡而作。所以要好好的詮釋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各種人」。
施:巧儀說得很好。我這裡講個小例子。前幾天我上黎老師的課,彈年底音樂會的曲目之一:海頓那首C小調的奏鳴曲,我之所以會選擇這首曲子當作我音樂會的曲目之一,是因為最近生活周遭有一些新生命誕生的體驗,這種很簡單純粹但又細膩美好的感動,讓我對這首海頓奏鳴曲中唯一的小調作品產生共鳴,這首曲子雖然是小調,但是不是悲傷的感覺,是一種訴說的感覺,很細膩很美,很單純,也很深刻。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感受到最近自己周遭環境的改變,所以影響到我的音樂吧,這就是我所謂的「體會生活」。
我們上課的時候,老師常會問我們「為什麼作曲家這裏要這樣寫」,那天彈完的時候老師又這樣問我,我回老師「老師您確定這裏這樣寫是基於學術的原因嗎?難道不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趕稿?」
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畢竟他的作品量這麼大…所以是不是真得基於學術性的作曲技巧,我覺得可以研究,比如他當時的生活發生什麼事之類。
(眾人大笑,皆覺得不無可能)
施:感覺真是「不學術性」啊!
蔡:可是你有非常敏銳的直覺,這是很多老師都覺得很訝異的地方。你到底怎麼做到的!
施:不過這就是吃老本啊!黎老師時常提醒我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透過閱讀,才能沉澱,思想才能更開闊,閱讀甚至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
藝術就是追求美感嘛對吧,我指的是廣義的美感不是狹義的美感。我個人認為在美感的追求上,除了閱讀,伸長觸角體驗生活也很重要。只是我有些時候略為偏重在生活的體驗上,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體驗還是比書本上看來的知識要更深刻些,
萬:是啦,自己生活的體驗是比較深刻,可是就廣度而言,自身的體驗是無法和書本相提並論的,某個層面來說,書本就是作者個人的思想與生活體驗的濃縮。所以我覺得好的書本對我們的潛移默化也是很深刻的… 個人淺見啦~~
施:是的,沒錯,我同意,所以還是要平衡一下的。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之一。
蔡:不過他的感受力真的很強。
施:不瞞你們說,我以前也是被照顧得太好,什麼家事都不太會的人,但最近因為責任的關係,就被迫什麼都會了。而這些改變也影響了我的音樂,黎老師聽我彈琴就跟我說我的音樂不一樣了!這就是我所謂的受生活體驗的影響其中一個例子。
還有,我去過法國三次,去充電。第一次去歐洲已經是十多年前。在台灣,我們也演奏了很多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看了法國的畫作、讀了跟法國有關的文學和藝術史藝術評論等等,但是當你踏上那塊土地,身處其中時,那樣的空氣、寧靜的氣息,… 那些衝擊,對我可以用衝擊來形容,那些衝擊讓我進步很多耶…那樣的親身體驗絕對比透過間接的方式接觸,來得深刻。
藝術文化的學習還是要有環境的,就像歌仔戲,你在法國怎麼學啦?!這就是接地氣嘛!
我雖然一直強調的是生活體驗的重要,但我不是說書本不重要,我非常享受聽黎老師探討學術上的論點,這也是我未來要更加強的目標之一。
★☆★ 關於音樂教育 ★☆★
杜:可以請兩位聊點對音樂教育的看法嗎?
蔡:嗯,我覺得我們台灣一般人為什麼會覺得音樂很難懂,沒有欣賞音樂的能力,是因為教育的問題。
音樂或者其他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不懂欣賞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我覺得音樂和其他藝術教育的向下扎根很重要。當然,普通班也是有上音樂課,可是普通班的音樂課教的內容不夠深入;音樂班也不是那麼完整,甚至跟其他學科一樣,淪為填鴨式的教學。
杜:聽說音樂欣賞只會背課文內容和譜例,曲子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蔡:是啊,這樣的教育是沒有辦法讓人有欣賞音樂的能力的,很可惜。所以我覺得音樂教育及環境應該要向下扎根,讓一般人都有欣賞音樂欣賞藝術的能力。
杜:希望有一天,台灣的音樂普及教育能更進步。
邑樺有在教琴了是吧?可以請邑樺談談你對鋼琴教學的看法嗎?
施:我有教小朋友也有教大人。我覺得教小朋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立好的基本功,也就是好的技巧。因為有些人長大之後,理解力和詮釋的能力變好了,但卻因為技術不夠而受限,而這些技術我認為有些時候是很難在長大後才學的。相反的,如果小時候有養成很好的技巧訓練及紮實的基本功,那麼其他東西是可以慢慢培養的,並不會因為時間而受限。不過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並行,頭腦和肢體的訓練同時進行。
萬:關於這點我的體會蠻深的,因為教了很多長大才學但是很有心也很有天分的人,但真的小時候沒有打好基礎,就是有些技術性的關卡很難突破。這是事實。
巧儀有打工教琴嗎?
蔡:有。我覺得學琴真的可以訓練很多事情。第一就是統整能力,我們彈琴要視譜、頭腦裡要彙整這些符號組織起來的意義、要彈、要注意樂曲的架構、要用耳朵聽音響然後調整、要注意肢體的運用和放鬆、要注意感性和理性的平衡、要注意如何傳達、上台還要克服緊張、….要彈好琴,真的要學會統整很多事情。
再來,還可以學會調配時間的能力。學琴的小朋友在遇到學科考試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他們對時間分配的控管能力好不好。
杜:所以學琴其實也可以訓練小朋友對事情的支配能力以及對時間的調配能力,這些能力對日後其他事情的學習甚至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一般家長比較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蔡:從教學中我還發現一件事,就是其實每個人的個性和彈琴之間的關係,真的是息息相關,反觀我自己,也是。比如我講話很重,我彈琴也是。真的是長大才發現,音樂的表現真的和人的性格息息相關。
萬:所以以小朋友來說,我個人認為,我們在教學生處理音樂的同時,也是在修正他們的個性。
施:沒錯,我也是這麼覺得。
杜:學琴除了可以學習統整能力、調配時間的能力、磨練並修正個性。
蔡:一生的學習啊~~~
萬:時間到了對不對,不好意思打擾你們這麼久,謝謝你們,希望沒有害你們遲到。
★☆★ 結語 ★☆★
四人匆匆道別後,巧儀和邑樺三步併作兩步,往教室衝去。
時間過得真快,覺得還有好多話題可以聊呢,只能期待了。
真的很感謝兩位這麼優秀又有活力的年輕鋼琴家們接受我們的訪談,
相信他們的未來一定一片光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