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鳥類?相信大部份的人對於鳥類並不陌生,舉凡我們平日常吃的雞肉、鴨肉、鵝肉、鴿肉以及各種鳥蛋,都和鳥類脫不了關係。但是怎樣來界定鳥類和其它動物的差別,可能就有許多人不知如何來定義。其實早在三千年前,中國的古籍爾雅就已經明確的指出:「二足而羽謂之禽」,凡是具有兩隻腳,體被羽毛的動物便稱為鳥類。
鳥類在分類上屬於脊椎動物門鳥綱,是除了哺乳類動物以外,僅有的恒溫性脊椎動物。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其心臟分為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環為完全的雙循環。由於鳥類大部份都能在空中飛翔,因而具有一系列特化的構造。如前肢演化為翼、體形流線形、胸肌發達、骨胳輕而內部大多中空或由小骨樑架構成氣室。此外,直腸粗短且無膀胱,而以泄殖腔排泄,不貯尿糞,一有尿糞就排出體外,並具有與肺相連的特有器官-氣囊。
澎湖群島位於東經119度18分至119度42分,北緯23度90分至23度45分之間,北迴歸線從中間穿過,依一般氣候帶劃分標準,澎湖屬於熱帶至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而生物地理的分區則屬舊北區及東洋區的過渡地帶,在這二大生物地理區的交會地帶,孕育出多樣的鳥種。而且地處花綵列島的西側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東側,因此成為春、秋兩季遷移性候鳥南來北往的必經路線之一,許多遷移性水鳥及陸鳥都會利用澎湖各島歇腳,稍做休息或補充體力後,再南下渡冬或北上繁殖。澎湖各地的木麻黃林、銀合歡叢、農田、水庫、泥岸、岩岸和草生地等,提供了牠們繁殖、覓食、棲息和避冬的空間。
澎湖的生態環境大概可以分為水域和陸域二大類。水域又分為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由於澎湖境內地勢平坦,無高山可阻檔水氣,降雨量少,全島無溪流,因此淡水水域僅見於各水庫,如興仁水庫、東衛水庫及成功水庫等,常見的鳥類為紅冠水雞、小虒鳥鷿和翠鳥等。在海域經常可看到的有鷗科、軍艦鳥科和鰹鳥科的鳥類。至於鷸科、行鳥科、鷺科、雁鴨科等在淡水水域和岸邊的沼澤地或海邊的潮間帶都可以看到。如菜園濕地、青螺濕地、北海潮間帶及澎南一帶的海濱都是極佳的賞鳥據點。
在澎湖,這些鳥類以鷗科中的燕鷗類最為主要。其中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小燕鷗和鳳頭燕鷗是澎湖的夏候鳥,每年三至九月在澎湖繁殖,群集於各無人島上,其中貓嶼更多達萬隻,因此,澎湖的夏季到處輕鷗片片。
澎湖由於地勢平坦,一眼望去盡是黃草遍地,又無高大原始樹林,所以陸域鳥類相當稀少,常見的鳥除麻雀、小雲雀、白頭鶲、綠繡眼、紅鳩、珠頸鳩、八哥等留鳥外,就只能等每年春、秋候鳥過境期,一些以澎湖為中繼站的過境鳥了。
自史溫侯氏(Robert Shwinhoe)起至目前為止,澎湖有記錄的鳥種為304種(2002,3,25止),其中以過境鳥最多,占全部發現的鳥種的50%,其次是迷鳥占25%,再其次是冬候鳥占17%,留鳥只占5%,夏候鳥則占3%。從上面的結果可知,澎湖由於地理位置、地表植被及氣候的因素,成為大批來南北返候鳥的中繼站。
本文作者:鄭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