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 湖 的 鳥 類 生 態
澎湖群島為海底火山活動所形成的島嶼,位於臺灣的西南隅,是由近百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岩礁所組成。雖然島上地勢平坦,缺乏高山、森林,以及河川、湖泊等可供鳥類棲息繁衍的環境,但由於東亞候鳥遷移路線的中繼站,因此,在每年候鳥移棲的季節裡,總有為數眾多,形形色色的各種候鳥飛臨各個島嶼。在這些鳥類當中,除了本島各地長見的鷸、[行鳥]科岸鳥,以及鷺科、雁鴨科等鳥類之外,又以每年夏季時,出現在大、小貓嶼及雞善嶼、錠嶼等無人島上繁殖的燕鷗科鳥類最具特色。
根據以往澎湖縣治記載,以及學者的調查,澎湖地區的鳥類,有13目36科104種【註一】。而近年來,經由澎湖當地熱衷賞鳥的人士,有系統而連續的經年調查,加以臺灣各地鳥會人士陸續的前往賞鳥、調查,更使澎湖地區累積記錄的鳥種,達到14目40科157種之多【註二】。這些鳥種記錄,若以遷留澎湖群島的情形加以區分,又可歸納出候鳥約佔五分之四(其中半數為冬候鳥),留鳥及迷鳥約佔五分之一,顯示澎湖地區鳥類的組成,遷移性的候鳥是其主要的種類。
澎湖地區鳥類的棲息環境,大致而言,各島岸邊的潮間帶,主要是鷸、[行鳥]等岸鳥覓食的場所;而幾個水庫地區,則是鷺鷥、水鴨等鳥類的棲息場所。至於留鳥以及一般陸棲的候鳥如鶇科、雀科、鶯科等種類,則普遍出現於本島各地零散的防風林、農墾地或水庫的週邊地帶。
以分佈地點而言,澎湖本島部份的鳥類,主要是集中出現在興仁、青螺、成功等三地區;此因這三地區附近均有沼澤、濕地或魚塭、矮叢等環境,隱密性良好,適合鳥類的棲息。
至於離島部份,南海主要是以大、小貓嶼,及其附近的無人小島為主,多數的燕鷗候鳥大至都在此繁殖。北海部份,近年來燕鷗鳥類已逐漸轉至東北海大、小雞善嶼、錠嶼等島上繁殖。
整體來說,澎湖本島遍佈著各種的候鳥和少數的留鳥種類,而南海、東海的鳥類,則以鷗科居多,尤其被列為保護的玄燕鷗、蒼燕鷗、紅燕鷗、白眉燕鷗,更是此兩地的主要鳥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澎湖的麻雀和小雲雀,這兩種留鳥是澎湖最普遍且數量最多的鳥類,其鳥種與臺灣所產略有不同,分屬於不同的亞種。
澎湖地區鳥類的移棲活動,以每年春季的一至四月間最為頻繁,此時候鳥的種類與數量均達於全年最高,至五月份後,則漸次減少。夏季六、七月間,是鳥類種數最少的時期。而秋季的九月至十二月間,則為鳥況次佳的季節,此時是候鳥向南遷徙準備度冬的季節,因此仍有種類及數量甚多的過境鳥和冬候鳥出現。
澎湖既為散佈海中眾多島嶼及岩礁所組成之島群,依海島地理特性,應不乏許多海洋性鳥類棲息其間;但綜觀島嶼鳥類的組成以及棲息環境的情況,可以發現具有代表性的海鳥種類,均局限於部份無人島上棲息的各種燕鷗而已。證諸史料文獻記載可知本世紀初,澎湖地區仍是一處可見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等大型海鳥普遍出現及繁殖(貓嶼)的場所【註三】。但自193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信天翁即已甚少出現澎湖地區【註四】!這種結果,人類活動的騷擾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如今,「往者已矣,殷鑑不遠」,對於目前貓嶼等無人島燕鷗族群的未來,最重要的應是積極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加以妥善的規劃管理,期使珍貴的自然資產得以永續綿延。
【註一】張默予,澎湖縣誌物產誌,民國61年;顏重威,澎湖的鳥類相,民國67年。
【註二】林長興,澎湖地區鳥類生態調查研究,民國79年。
【註三】周鎮,鳥與史料,民國79年。
【註四】王穎、陳翠蘭,澎湖貓嶼海鳥保護區之可行性研究,民國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