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4~2023/01/16 作者:林昱孜(總召)
經過一年的學習與研究,在這一年中陸路徐徐來了許多來自國外的教授與學生,為了促進彼此的活絡以及為勞大家一年以來的辛勞,老師與工作小組為大家籌備了三天兩夜的花蓮之行。這次的出遊由於是第一次有國外的教授與學生跟著我們一起出遊,因此在籌備之時,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台灣的本土風情與文化交流,在經歷討論與修改之後,選擇了擁有特別的地貌與原住民文化的花蓮。
第一天搭乘火車抵達花蓮之後,我們原本要去清水斷崖,讓大家親眼看看花蓮最為人所知的景點,但可惜事出突然清水斷崖竟在我們出發前突然有落石的危機並且路段也封鎖了起來,為了所有人的安全著想,我們便只好帶著遺憾先去下一個景點。
中午時段來到了達基力部落餐廳享用原住民的美食,在飯前我們還自己製作了竹筒飯,同時在飯後還有香蕉糕、南瓜糕、麻糬的DIY與射箭的體驗,工作人員還介紹到傳統的太魯閣族男子需要擅於狩獵才會得到認可,狩獵包含了製作陷阱、熟知野外求生的技巧,了解獵物的習性及獵徑還要會分辨植物的可食性等等。而香蕉糕則是以前太魯閣族的獵人到山裡打獵,時常一去就是2、3天,所以為了可以讓食物存放的比較久,太魯閣族的婦女們就想到香蕉糯米糕,吃起來會很有飽足感,這樣獵人們就可以帶在身上補充熱量。而這些體驗與介紹讓大家可以了解以前的人生活與食物彼此間是息息相關的。
結束了中午的體驗,我們來到了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九曲洞步道,由於許多人是第一次來到花蓮,老師特別安排了讓大家在車上用中英文講解讓所有人可以在抵達前,了解會看到的風景與形成的原因,而自然形成的峽谷峭壁與其湍流美麗的河川也讓眾人嘆為觀止。
離開了九曲洞步道之後我們來到了布洛灣遊憩區,位於溪畔和燕子口之間的布洛灣台地上,過去是太魯閣族人聚居部落,新石器時代末期族群也曾在此生活。整個布洛灣台地有布洛灣管理站 (遊客中心)和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可以看到以前太魯閣族人生活的點滴。而在布洛灣遊憩區中最有名的便是山月吊橋,可以看到視野遼闊、雲霧繚繞,山明水秀的風景宛如世外桃源般讓大家這一年來的辛勞與壓力可以得到抒發。
接著到晚餐時間我們原訂讓大家在民宿可以享受一同烤肉的樂趣,結果民宿老闆熱情的招待我們直接讓我們完全不用自己動手就可以享用到許多的美食,歷經一整天的辛勞大家也得以獲得充足的休息。
經過了一個晚上的休息過後,早上在民宿老闆的盛情款待下,帶著飽飽的肚子出發前往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這天有點小小的飄雨,但並沒有讓大家的興奮熄滅,大家體驗了「巴拉告」,就是阿美族人特有的古老捕魚方式,意思就是「讓魚棲息的池塘」,用大自然的素材,搭建三層的方式,最底下鋪設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放上竹筒雜草,讓溪魚居住。一次可以捕捉到三種不同屬性的身型的魚群,實在是很佩服阿美族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自己下到小溪中捕捉的魚便使用了當地的蛇紋石加熱到600~800度放進竹筒裡做成了石頭火鍋。
下午我們來到了著名的海崖谷,位於東海岸與中央山脈的平行處,擁有令人屏息的自然美景,被譽為花蓮的精華之地,這裡大家度過了一個悠閒看海的下午。
接著我們來到了著名的東大門夜市,這裡讓外國人體驗了台灣的夜市文化,不管是夜市美食還是夜市的小遊戲,也讓大家玩得很盡興。
第三天早上收拾好行李之後,我們來到七星潭,就算刮著強力的海風還是阻止不了大家想要疊石頭的熱情,據說用石頭堆積起的小塔,它們矗立在這片土地上,向四面八方的客人們傳遞著友誼與祝福,不過這麼多堆的疊石頭是不是熱情過於旺盛了呢?
堆完石頭之後我們來到了柴魚博物館,理解了柴魚是如何製作出來的,也去了玩味番樂園,讓大家體會一下台灣的古早生活。
在這趟旅行的最後,我們來到了新城天主堂,體會一下不同文化的薰陶,諾亞方舟的造型有著新生再造的意義,天主堂洗石子的牆面爬滿了青綠色的藤蔓,內部莊嚴潔淨,兩側窗戶鑲嵌彩繪玻璃,後有聖洗池及告解區。
透過這次花蓮的旅程,大家肯定緩解了不少的壓力,也與外國人有了不少交流,最後很幸運能夠加入實驗室的大家庭。特別感謝工作小組的努力與合作,也謝謝參與這次旅程的每個人,因為有你們才有這段美好的旅行回憶。期待下次的出遊,繼續創造更多屬於我們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