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反思心得
13 林熙恩
這次拍成發影片不是一直都很順利的,從一開始原是要用演戲的,但因為疫情的關係還沒開拍就改成廣播劇,雖然滿遺憾的,影片也變得比較不有趣,但是後來想想,若是要真正拍攝恐怕需要更多精力,我們的技術也沒那麼成熟,或許廣播劇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廣播形式相對較簡單一些,但也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本身我就一直很有興趣學剪輯影片,這次成發影片拍攝,讓我明白了一個短短幾分鐘的影片,背後需要有多大的努力。從設定劇本、配音、找素材、音效、錄音,到剪輯,都讓我對拍影片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我覺得廣播劇的精隨就是聲音,不論是配音或是音效,都必須相當到位才能詮釋出情緒。製作成發影片讓我發現配音的有趣,但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很多情緒沒有表達的到位,聲音也有點太過尖銳不動聽,之後若是還有機會一定要在多琢磨。但不得不承認,雖然在從小論文到拍成影片的過程中,有很多抱怨、不滿,一度不想做,但最後的成品,不論好壞,都已經盡最大力了,也是一件相當有成就感的事,這一整年的工作總算告一個段落了。
18 戴珮淇
我覺得成發影片拍攝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運用劇情完整呈現自己想表達的想法。在一開始編寫劇本時,就曾遇過老師說有些地方太過冗長,其實可以刪掉,或是整個劇本看下來不懂我們想要呈現的核心主旨是什麼,所以細節的地方修改了很多次。之後又碰上另一個難關,也就是要把形式改成廣播劇,雖然廣播劇不用另外花時間拍片,但要花時間另外找素材,有時還不一定找的到最符合情境的素材。不過,我倒認為這是個能訓練我們運用不同管道去查找資料的機會,以及在製作成發影片的過程中,增加我們的剪輯技巧,從原本零基礎的狀態下,進步到可以運用各種功能,剪出一支完整的影片,且透過邊自行動手操作,學習的過程一點也不枯燥乏味。但剪輯影片的同時,我也發現我需要花費過長的時間在剪同一個片段上,效率很不佳。希望我能透過這個經驗,學著做好時間管理,提高辦事效率,讓每件事都能盡早完成。整體而言,我認為把小論文以廣播劇的方式呈現,宛如是替小論文注入了生命力,單調的文字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興趣看完,但若換成影片形式,生動圖片配上有趣的對話,畫面靈活呈現,劇情也較容易使人身歷其境,吸取其中的精隨。最後,這支影片也替我們上半年的努力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或許作品可能不是最好,但這記錄了我和我的組員共同努力的過程,相輔相成的成長,還是有滿滿成就感和回憶在裡頭。
回饋
很有趣的影片,但一開始的走路聲偏長,有點拖台錢,不過影片的敘述手法跟其他比較不一樣,雖然是以圖片的方式來呈現,卻帶給人一種新奇有趣的體驗,整體而言是部立場清楚的影片。
影片很好笑!而且題材很生活化,也很清楚她們要表達什麼,但是配音有些地方有點小聲,其他都還不錯!
因為是有採用劇情的方式製作,人物多元,而且有對應不同地點做出音效,因此不容易失去看的興趣。不過影片有些地方的音效有一點小聲,所以有一點可惜。
不像第三組使用電繪,而是使用自己的照片,再加上配音的語氣,帶給人更親近、生動的感覺。背景音樂也增加了一些娛樂的氛圍。
在不同的字幕上,都能找到相應的素材,配音也能表達出來情緒,也有講到一些專業知識,看起來更有深度一些。
小論文反思心得
13 林熙恩
花費了一整個學期在這篇小論文上,想起當初毫無動力、完全沒有方向的我們,不禁覺得有些好笑。其實一開始,在擬定題目上,我們就花了很多時間,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想要探討的東西,卻又覺得資料太少難以完成。在換過很多次主題之後,我們才終於選擇了甜食這個題目,雖然不是很有興趣但也很好奇。但很快的,我們又發現問題了。因為題目性質的緣故,基本上大部分的資料都是難懂的專有名詞,像是多巴胺、血清素等。這對於社會組的我們來說非常吃力,每一次的文獻蒐集都是一個大考驗。不過還好,一次比一次的習慣,也發現只要肯靜下心閱讀,其實我們也都能看懂。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發現除了蒐集大量繁雜的文獻,我們幾乎沒有透過其他有趣的方法來研究,我們也曾經想以問卷的方式,但想了許久好像也沒辦法很扣合主題,於是也做罷。後來老師建議我們去訪問醫生,於是我們找到了––醫聯網。透過醫聯網,我們再網上詢問了專業醫生一些對我們的論文有幫助的問題,很幸運的是,竟然有兩位醫生回答了我們的問題,我覺得這或許是對那時不抱任何希望的我們來說,算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收穫吧!有了這些有利的資料,搭配一些圖與我們自己統整的表格,最終也終於完成了這篇小論文。但如過再寫一次小論文,可能我會選擇不一樣類型的題目吧,研究一些真正有興趣想了解的主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說是非常辛苦,時常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選一個適當的題目真的很重要。我覺得很慶幸的是第一次寫小論文,卻不會感到真的很無措,因為在前期老師幾乎每一周都幫我們安排好進度,告訴我們應該完成哪些步驟對之後的撰寫正文才有幫助,也更快掌握。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資料蒐集後的統整能力吧,對於一篇文章,閱讀與選取重點的能力相較以前更進步了。同時也讓我後悔,在過程中常常因為煩躁而抱怨,現在覺得,比起完成小論文的成就感,真的是很不值得啊!
18 戴珮淇
這次為我們首次撰寫論文,所以一開始就被訂定主題困擾了很久。由於有太多素材可以採用,我們一直在選擇中徘徊,最後考慮到接著就是有趣和新穎性,才終於訂定了「心情好『甜』」這個題目。
接著文獻探討和內容撰寫的部分,雖然說在查找過程中分別有很多與心情和食物有關的資料,但都與我們的題目扣不上邊,但幸好還是有些零散的資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藉由文獻彙整,討論出吃甜食對心情帶來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以及想吃甜食的原因,添加進正文,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最後幾天的時候,我們有些緊張,因為內容量不夠豐富,於是詢問了老師解決方法,方法為可以自製表格或放上相對應的圖片加以說明,否則只有文字很單調。我們採取了這項建議,一直看長篇大論的文章,的確會有些無趣,繪製表格還能清楚說明段落想傳達的意思為何,所以加緊腳步趕工,將內容生動的表達出來。
截稿前幾週,歷經多次的格式調整,我們總算在截稿前三天,將成品產出。或許與其他人的作品比起來,我們的內容豐富度不夠,不錯的稱號也有些難與之望其項背。但我認為比起跟其他人比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進步。透過這次論文,我查找資料的能力更加提升了,在這之前我也不會進行文獻探討的步驟,只是看到需要的資料就複製貼上,其背後的涵義都沒完全理解。就好比這次我們這次探討的主題,之前只是知道在生活中,吃甜食會變快樂,但經過這次各個面向的加深探討,就理解這項在我們生活中的常態,是由背後甚麼因素所導致,甚至連在人體中的影響過程都可清晰明瞭。除此之外,我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真諦,過程中彼此說出自己的看法,將雙方的意見擷取優點出來,形成最佳的方案,達到最佳效率的結果。
若再重頭寫一次小論文,我想我應該會在訂定題目前,就查找相關資料,避免之後決定題目後,才來後悔資料量太少,而花時間去思考新的題目,且又要運用額外時間來查詢新的資料。但相同我還是會選擇兩人一組,雖然需花時間討論,但能透過旁人意見,省思自己不足的部分,提出更好的內容,且可以分工,工作量也可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