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其實是一種體貼
有人問作家劉墉:「做人最重要的禮節是什麼?」他回答得很簡單,即是「會替別人著想」。詳言之,禮節的本質,不在於繁複規矩,而在一顆願意體貼的心。他曾以「微笑」為例說明,「微笑」是最便宜的禮物,但也是最珍貴的語言。你對陌生人微笑,可能化解尷尬;對同學微笑,能拉近距離;對父母微笑,能表達感謝。可是真誠與場合也很重要,若別人正處於悲傷,你卻依舊滿臉笑容,反而顯得不合時宜。這提醒我們:禮節不是機械動作,而是根據情境調整的「善意」。
劉墉還談過「說話的分寸」。一句「麻煩你幫我一下」,比「你幫我做」更讓人心甘情願。簡單的「謝謝」與「不好意思」,雖然不費力,卻可讓人感受到尊重。禮節其實藏在這些細節裡,懂得在言語中保留餘地,等於給對方留情面,也替自己留下好人緣。
至於物質上的「送禮」,他認為不要被經濟上的價值所困住。真正的「禮」在於「心意」。一張手寫的卡片或一份小巧貼心的禮物,都能勝過昂貴而敷衍的東西,送禮若只是為了討好對方,反而失去了禮節的價值。
對高中階段的你們來說,禮節或許看似老派,但其實天天都用得上。考試前的一句「加油」、對同學隨時的關心問候,甚或幫忙老師收發講義作業,這些都是「不花錢的體貼」,這讓禮節就像潤滑劑,人際間少了摩擦,便多了幾分溫暖。
劉墉也常說:「第一次是禮貌,第二次才是情分。」意即,懂禮節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而若能再進一步,讓別人感受到真心,那才是情分。學會禮節,其實就是學會用心看待人、體貼人,也讓世界因你而溫暖。
問題一:
此篇文章所要傳達的「禮節」的真正價值可以是什麼?
問題二:
文章提到禮節不是「機械動作」,而是依情境調整的善意。請舉一個生活中曾經遇到的經驗,說明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