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談孝敬
什麼是「孝順」?
人生而在世,難免會遇到「孝順」這個習題。
然而,究竟怎麼樣才算有「盡孝道」呢?
從古至今,已經有諸多經典流傳至今,嘗試描述「孝順」是什麼。孔子說「父母健在時,子女不應遠離,以便隨時照顧父母」;詩經道「子女應聽從父母之命,並以婚姻延續家族幸福」;孝經道「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頭」。
從這些自古流傳下來的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孝」在華人文化中是被「尊崇」的,「百善孝為先」便是一耳熟能詳的觀點⋯⋯這些觀點不禁讓人感到,孝順似乎是以「順從父母」為核心,子女需要去優先滿足父母的期望。
然而,以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怎麼樣才算是「孝順」呢?
從《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透過主角天道輝的體悟,給了我們另一種啟發,揭示出「孝敬父母,其實是雙向的互動」,雙方在關係中都有所付出與收穫。
起初,輝認為孝順就是單方面滿足父母的期望。他幫忙洗碗、搥背、種田,盡力減輕父母負擔。然而,這些事並沒有讓輝感到快樂,而且這些事情,父母其實也做得來,並沒有需要輝幫忙做。
輝的挫折逐漸累積,他不禁疑惑: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孝順父母?
直到殭屍入侵村落,輝面臨父親的危險,他突破了「聽從命令」的框架,集結村民和夥伴,一起救出父親。在這個過程中,輝並不是照著父親說的話做,而是發揮他自己、運用他自己獨有的特質,做著自己也想做到的事,並且在做到後,能夠得到父親的理解與肯定。
輝才終於在心滿意足中,把「孝敬父母」從清單上劃掉。
這樣的經歷讓我們明白:孝順的本質並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父母的滿意,而是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活得真實且有意義,同時這份真實的幸福能夠觸動父母的心。
正如同心理學家Kohut所述,當孩子發揮他自己,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回應,體會到「原來在我身上的,是好東西」、「我是好的」,這樣的心理互動過程,是一種對孩子自我的深刻肯定,能夠幫助孩子更整合自我、發展出健康的自尊,以及內在的穩定感。
而當作為家長的一方,能夠看見孩子發揮他自己並且給予鼓勵,表達出對於孩子的肯定,這對父母而言,內心也會是滿足踏實,且與孩子之間是有建立連結及歸屬感的。
當輝終於有機會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爸爸感謝我、認可我、以我為傲,我好棒」,輝才更能夠在心裡帶著父母,去向更大的世界發展他自己。正如同心理學家John Bowlby所述,當父母願意接納和欣賞孩子的真實自我時,孩子才能擁有安全基地,自在地去發揮潛能,同時感到內在的穩定與自由。
孝敬並不是單方面滿足父母的需求或期待,而是包含了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當我們在人生中找到意義、實現自己時,我們的幸福也成為父母的幸福。這樣的分享,讓孝敬父母的意義不再是單純的責任或義務,而是一種彼此成就的喜悅。
這樣的互動需要雙方的理解與努力。父母需認識到,子女不是延續自己夢想的工具,而是獨立的個體;子女則需要找到平衡,既不過度犧牲自我,也能體諒父母的期待。
正如同《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片中,當輝和夥伴還有村民,一同成功抵禦殭屍時,父親對輝的肯定,不只是感謝他的所作所為,而是能夠理解輝那一份想要助人的心意。以心智化理論的角度看來,這反映了更高層次更複雜的理解能力——父母不僅看見了輝的行動,還理解了這些行動背後,輝的情感與動機,理解了「原來自己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並且予以肯認。這個心理過程對於孩子與父母而言,皆是踏實、觸動人心的。
孝順的本質,不是單純的順從,而是彼此尊重與真心交流。
孝順的本質,是一種雙向的交流互動。
一段能盡孝道的關係,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父母需認識到,子女不是延續自己夢想的工具,而是獨立的個體;子女則需要找到關係與自我的平衡,在試圖維繫關係的同時,不要過度犧牲自己、失去自我。也許,最幸福的孝順,就是在實現自我的同時,讓父母能從中感受到你的成長與幸福。
問題一:
從《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中,主角體悟怎麼樣才算是孝順父母?
問題二:
本文中提到孝順的本質應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