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糟糕的事情只有糟糕的心情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人看見爛泥,一個人看見星星。」同是從監獄的鐵窗看外面,兩個人看到的事物卻完全不同,根本原因是他們的人生觀不同。
生活中免不了會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這些不如意的事也正是生活賜予我們的考驗,我們要懷著一顆樂觀的心勇敢地去面對它,遇到倒楣的事還不是最倒楣的事,最倒楣的事是倒楣之後壞心情趕都趕不走。
一位軍人的妻子,到位於沙漠的軍營裡去探望丈夫,她無法忍受軍營枯燥乏味的生活,寫信回家向自己的父親訴苦。父親便在回信中寫了以上這句話,她的生活觀也因之改變。這句話道出了一個處世之理:人應該對生活充滿信心,特別是處於困境中的人,更不能悲觀,應該積極而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與挑戰。
悲觀,讓人無法走出往日痛苦的陰影,使人們迷失在舊日的失敗中無法自拔,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磨掉了人們的銳氣與自信,無法再面對未來的挑戰。而樂觀體現的是一種自信、積極的人生態度,凡是樂觀的人都是很自信的人,無論在何種艱險困苦的境地中,他們都不會失掉自信。他們總是努力不懈,永遠不會動搖,最終轉敗為勝,化不幸為幸運。積極樂觀的人能夠正確分析自己目前所處的情境,正視自己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並積極想辦法,迅速採取對策,以盡快走出困境。樂觀者與悲觀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樂觀者能夠在每次危難中看到機會,而悲觀的人卻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哥性情悲觀,而弟弟卻很樂觀。一天,父親買了很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悲觀的哥哥沒什麼反應,樂觀的弟弟吵著要玩。父親對哥哥說:「你看,這些玩具都是給你買的,拿去玩吧!」又對弟弟說:「你跟我來。」弟弟以為父親會給他更好的玩具,高高興興地跟著父親走。誰知,父親把他帶到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裡,說:「你就在這裡玩吧!」過了一會兒,父親偷偷來到哥哥的房間,希望看到大兒子正在高高興興地玩玩具,可是他卻發現大兒子正在抹眼淚,父親問:「你不喜歡這些玩具麼?」哥哥哭著說:「喜歡,可是我怕玩壞了!」父親歎了口氣,安慰了大兒子幾句,忽然想起車房裡的二兒子。他想看看二兒子在幹什麼。父親來到車房,看見弟弟正高興的在馬糞裡掏著什麼。父親問:「孩子,你在找什麼呢?」二兒子故作神祕地說:「噓!說不定馬糞堆裡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白紙上有一個黑點,樂觀者看到的是一張留有很多空白足夠利用的紙,悲觀者卻只看到了紙上的黑點。
貝多芬和他的樂曲《命運》為我們大家所熟悉。面對著生活帶給他的巨大不幸—失聰,他並沒有被打倒,沒有退縮,而是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樂觀地向命運挑戰,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名曲,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偉大、樂觀、不屈的形象。
海倫·凱勒,美國聾啞女作家和教育家。她出生19個月後,就因為一場大病而成了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但她卻說:「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美好。」身處困境的她看出了生活的美麗,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她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正是樂觀賦予了她生活的勇氣,她以不屈的意志和勃然的生機戰勝了厄運。美國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19世紀有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崙,一位是海倫·凱勒。」
積極樂觀值得大家提倡,然而生活中總有消極悲觀的人,他們整天愁眉苦臉,遇到一點困難,生活稍有挫折,就抱怨命運不公,就不求進取,甘願墮落甚至自毀自滅。這些人是生活的弱者、是懦夫。他們不願吃苦,貪圖安逸,總是生活在美好的幻想當中。
尼采曾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由此我們想到:地震時,人們沒有喊暈的權利;失火時,人們沒有怕燻的權利;戰場上,沒有怕死的權利。只有不喊暈的人才能安全逃離危樓,只有不怕燻的人才能從火海逃生,只有不怕死的戰士才能取得勝利。同樣,面對苦難時做到不悲觀,樂觀向上的人,才能克服困難,最終脫離困境。
問題一:
文章中提到「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人看見爛泥,一個人看見星星」,這個比喻想表達什麼意思?
問題二:
請根據文章內容解釋,樂觀的態度能夠幫助人克服困難,請問你是否在生活或學習中遭遇過什麼困難呢?請嘗試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