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負責-選擇與自由
撰文/石睿涵
你是否曾經感覺過時間過得很快,一學期的生活似乎一轉眼就過去了一大半,緊接著一個不注意一年又悄悄地過去了,在時間不斷流逝的過程中,生活中的規 劃與重大決定好像也隨之慢慢延後,曾經對自己有許多的期待,卻在時光的流逝 中,一點一滴地感覺到失望,總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只能不斷地被家人、社會、時間推著往前走……
現代人求學的時間愈長、脫離原生家庭、建立自己家庭的時間愈晚,生命的 發展階段一步步延後發生,王浩威醫師(2013)將這個世代稱之為「晚熟世代」、國外學者將相似的概念稱之為「成年湧現期」,指的是「『已經離開了兒童和青少年階段的依賴』,卻還沒辦法承受成年期應有的責任感,因而在愛情關係、工作 和世界觀上,發展出許多可能的方式」的人,這個世代之所以「晚熟」來自於經濟與歷史脈絡的轉變,在現今高資本主義與高資訊化的世界裡,環境與知識的快速變遷,年輕人需要加速學習才有辦法適應這個社會,但往往環境變化的速度遠超過於適應的速度,因此大多數人活在永遠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的焦慮之中,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以不變因應萬變,有些人拚了命地想要跟上時代的變遷,卻不敢真的走進現實環境中讓自己獨立,外表看似已經成年,卻是在青少年與成人之間不斷徘徊,這些痛苦與茫然大多源於認為自己只有一種選擇,或是無法承擔選擇之後的責任。
「一個選擇不是選擇;兩個選擇不是選擇;三個以上的選擇才是選擇。」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提到如此的觀念,當人們覺得沒有選擇時,便會感覺卡在死胡同中,感到無助,然而面對兩種選擇時又會感覺到左右為難,陷入焦慮,所以當有三個以上選擇時,才有可能從無助與焦慮中解脫,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
完形治療學派認為增進覺察,可為自己提供更多選擇(曹中瑋,2009),為什麼呢?美國神經科學家喬許.戴維斯在《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一書中提到:
「人們時常會依循慣性行動,這樣的行為模式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並且減輕大腦的負擔。因為人們容易仰賴慣性思考與行動,當面對挑戰而必須做出選擇時,一旦缺少對於自我的覺察,就會持續使用相似的因應方式,不過舊有的因應方式總會遇到不適合的時候,便容易感覺到痛苦,因此增加選擇的良方便是增進『自我覺察』」。
該如何幫助自己覺察呢?最容易的方式,是從自己當下的狀態開始,當感覺到陷入無助
的狀態之中,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覺自己呼吸的狀態(不用刻意改變自
己的呼吸狀態),然後分別感受一下此時此刻的身體姿態、情緒與想法,可以將身體姿態、
情緒與想法寫下,增強覺察的深度(如下表),一旦開始關注自己當下的狀態,便開始覺察,
當開始覺察,就可以選擇要保持現在的狀態,或是對自己的身體、情緒、想法或因應方式做出
一些改變。不過,有些時候明明感覺到已經很瞭解自己的狀況,卻仍然無法做出改變,
這時候,就必須談到與選擇共存的「責任」。
選擇、責任與覺察三者互相影響,當無法做出選擇時,往往會出現兩種狀況:一個是新的選擇有其風險,另一個是無法為做出的選擇負責,為不能負責的選擇痛苦。新選擇可能會帶來的風險,像是:如果不用激烈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爸媽可能會聽不進去,然而在前提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不同的選擇的情況下,可以思考如果期待父母瞭解自己,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讓父母瞭解自己;而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就需要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藉由對自己、周遭的人、環境清楚的覺察,幫助自己找到真的能夠負起責任的選擇,這樣的覺察雖是從個人出發,但不僅僅停留於個人,同時也要覺察自己如何與他人產生連結,如何與大環境產生連結,當我們能夠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狀態時,便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感覺到自由。
「也許生命中有許多的徬徨與無助,宛如獨自一人置身在海中,但只要願意拿起槳慢慢划,不論朝向哪個方向,總會抵達新陸地」(王浩威,2013),讓我們自己開始找到新的選擇與自由,為自己負責!
王浩威(2013)。晚熟世代。臺北市:心靈工坊。
曹中瑋(2009)。當下,與你真誠相遇。臺北市:張老師。
問題一:
請問依據文章內容,「覺察」、「選擇」、與「責任」三者之間的關聯為何?
問題二:
請問你的生活中是否曾有「覺察」自己情緒的經驗?覺察情緒後的你,當時做出了什麼選擇?
問題三:
身為高中生的你,認為你能為自己做出什麼選擇,承擔什麼責任?
*掃描QR CODE回答問題,抽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