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跨領域美感課程國際教育

校園聲景地圖 仁美國中 陳瑾主任 

國際教育表演創作 大有國中 林敏萍教師 

科技美學與AI研討

112學年度 校園聲景地圖 仁美國中陳瑾教師

感知力.跨領域.數位

連結音樂、童軍及表演藝術教學活動,設計以感知力為中心發想的跨領域課程。音樂課讓學生能覺察平時對於聽覺感官的忽略,增進聽覺感知力;童軍課規劃校園安全地圖任務,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觸覺對校園環境進行觀察;表演藝術帶領學生至校園各地運用身體及空間感之能力,連結觀察及生活經驗與校園環境進行即時互動。

期待學生透過這一系列的課程,能運用心、眼、耳朵、身體等五感知覺,體察周遭的環境,接觸真實世界外,也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感無處不在。透過感知力的提升,亦能增進與他人的互動,進而能尊重包容、愛護環境,營造更友善的校園。

校園安全地圖

經由實際踏查與觀察,找出校園中潛藏危險的地方,標註記號於地圖上,並提出危險說明及改進建議。

空間感知

透過知覺感官建立與環境空間的連結。 

環境劇場

帶領學生至校園各地運用身體及空間感之能力,連結視覺觀察及生活經驗與校園環境進行即時互動小劇場。 

數位錄音與剪輯


學生能運用平板學習如何錄製

聲音,進行簡單的剪輯。


仁美景聲校園地圖成果qrcode

112學年國際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 大有國中 林敏萍老師

國際交流
表演創作



藉由社會課程認識新加坡史地,以臺灣及新加坡特色為創作靈感,引導學生編創及表演。

2023.12.11 華義中學回訪迎賓表演

結合臺灣建築、美食等特色與新加坡景點、美食及多元文化特色的手舞表演。

參訪新加坡才藝表演

運用了傳統的戲曲動作,(如拉山膀、雲手及十三響),並搭配台灣流行音樂。藉由戲曲動作的氣勢之美和流行音樂的活力氛圍,展現出大有國中的多元和創新。 

自2022年10月疫情期間大有國中與新加坡華義中學線上交流互動

視訊溝通交流外,以表演互動教學,兩地學生一起完成演出。

112學年度 科技美學&AI研討

科技融入藝術跨域體驗 |113.05.09

葉長青博士

掌握數位科技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從「一分鐘的電路課 by 磁吸電路」,學習跨域,融合藝術和科技的創意表達方式,「光的理性與感性 by 三原色光引擎」製作紙藝觸控燈箱 實作培養學生在數位領域中的創造性思維。

GAI創新增能_數位教學應用工作坊 |113.05.02

金鈴老師

講師介紹現有AIGC工具進行繪圖和進階應用。除了體驗AI繪圖的過程與成果,同時了解如何使用AI繪圖來產生動畫、劇本分鏡、製作影片等等。學員可以透過練習來掌握更多的技能,並將AI繪圖應用衍生並融入於藝術教學中。 

音樂feat.AI課程教學科技潮|113.04.18

王美善老師

講師介紹了magicschool ,almanack, curipod三個課程發想利器,用於發展課程架構,接著用再Padlet, eduaide, perplexity等工具填進教學內容的血肉。

討論在Al生成技術發展越來越進步的時代,人人都可用AI作曲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更應著重於理解鑑賞與落實美感。

音樂feat.數位,App大觀園|113.01.19

王美善老師

講師介紹各種數位融入音樂教學的好用App,有可用於輔助教案設計的AI網站、運用在不同音樂科知識點教學的App、進行課程筆記、簡報的工具、實現AI音樂創作的網站等等。最後並讓團員實際操作,討論這些工具如何運用在教學設計。

基本圖像AI設計  |112.11.16

陳瑞澤老師

講師提及AI不能取代人腦,首先介紹多種設計方法,帶我們認識仿生設計。接著讓我們理解品質功能展開以及情境設計法,最後實際體驗多種AI生成工具。

音樂feat.數位跨域課程共備2|112.11.16

王美善老師

講師帶領音樂科夥伴共備,討論音樂與童軍、表演藝術結合之跨域課程

實地走訪仁美國中校園,探索、聆聽各個角落的聲音,預測學生反應、課程進行時可能發生的環境變因,設計教學流程與評量方式。

音樂feat.數位跨域課程共備1|112.10.26

王美善老師

講師帶領音樂科夥伴共備,討論音樂與童軍、表演藝術結合之跨域課程。

從童軍課的校園安全地圖,延伸至音樂課打開感知力,用耳朵探索校園聲景,並融入數位軟體操作,使用Garageband錄製校園聲景,繪製校園聲景地圖。

1 跨領域美感教育 楊明國中 張素菁教師
2 畢業歌曲數位創作課程 仁美國中 陳瑾教師
3 紙電路藝術課程 青溪國中 陳怡婷教師
4 新媒體藝術與虛擬AI數位增能
5 雙語課程研討

111學年度 跨領域美感教育 楊明國中張素菁教師

台灣老街資訊視覺化跨域課程-社會VS.視覺(英語與資訊教師協同教學)

延續109學年度跨領域美感課程的設計(學生介由調查與整理楊梅地區的歷史古蹟、人文特質實地踏查、撰寫文稿、製作古蹟模型)之基礎,想將跨域課程再做延展,提升孩子們自主學習與探索的能力,使其從了解楊梅在地的文化,並延伸出去探討台灣地區的人文變遷。

從藝術與生活、社會與歷史、文化與科技、社區與地域之間的相關性,體現學生對自身所在的文化與歷史之關懷。 

由九年級的歷史老師跟學生介紹鹿港老街的歷史,讓學生瞭解「它」過去的榮光、衰退到復甦的過程,讓學生能產生學習遷移,進而利用自主學習,去探究其他具有歷史價值與文化傳承的老街。

結合數位教育,利用生生有平板讓學生做自主學習與資料判讀,查詢老街的地理特色與歷史文化的脈絡。


英文老師入班協同教學,在老街介紹的文化或是美食名稱上加註英文說明。


由學生自行繪製街道圖、主視覺圖、美食等等圖像。


111學年度 畢業歌曲數位創作課程 仁美國中陳瑾教師

自創畢業歌曲

藉由畢業前夕的情感引導、分析各式畢業歌曲、蒐集歸納統整畢業詞彙、進而自創各班的畢業歌詞,再依循歌詞創作旋律。每班創作的畢業歌曲將作為各班畢業回顧影片的背景音樂。

透過自創畢業歌曲的完整課程,讓學生體驗流行音樂的創作、學會基本的數位編曲,也藉由從無到有的歷程,提升邁向下一學習階段的自信

透過改編歌詞及運用所蒐集到的畢業歌詞,共創每班的畢業歌曲

結合數位教育,利用生生有平板讓學生體驗感受音樂的和聲變化


以歌詞為基底,加上班級挑選的和聲進行共創畢業歌曲的旋律


各班畢業歌曲創作完成,透過票選活動選出本屆代表畢業歌曲


111學年度紙電路藝術課程 青溪國中 陳怡婷

跨域增能

課程電路媒材 、串並聯、燈片、電阻、電路圖設計,結合教育戲戲習式定鏡、思緒追蹤、牆上角色、IG日誌,透過感知覺察、體驗互動 , 進行科技與表藝之跨域之課程研發。

議題融入

112年5月17日課程執行從「戰火下小花Breadwinner」塔利班政權統治下的阿富汗之性平角色為議題融入切入點,以藝術領域學習表現統整呈現議題觀點。

chibitronics創作

以教育戲劇牆上角色分析人物內外狀態、環境與角色衝突,轉化為資訊圖表,chibitronics切入故事情節完成電路與程式的整合,展現戰火下的危機與轉機之電路藝術創作。

新媒體藝術&AI約個會 與 數位增能 

新媒體藝術與虛擬AI生成

112.04.13|科技美學

很榮幸邀請到壽山高中王彥翔組長,分享其設計高中基本設計之課程,從何為新媒體藝術(泛指數位藝術、虛擬藝術、互動藝術、電腦生成藝術、聲音藝術、電腦動畫、電腦圖像生成...等等),再到實際進入電腦教室使用Mac桌機練習運用軟體,設計虛擬頭像之演算,令人警醒未來數位教育的重要性。


數位影像創作_紀錄片工作坊 

112.06.03|何婷婷老師

從紀錄片帶給學生的影像教育,讓學生學會面對未來的能力及態度。講解紀錄片的製作流程及重點,帶領數位工具之應用,學員從腳本結構、拍攝取景及剪輯技巧,一步步完成紀錄片實作。讓教師們能運用紀錄片從提案及拍攝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思考各類議題。

數位影像創作_劇情片工作坊 

111.12.03  講師何婷婷

電影劇本的特性 畫面說故事

利用數位工具完成「構圖與鏡頭語言」

編劇、讀劇、鏡位設計、後製

數位平台PADLET 教師意見回饋

111學年度雙語課程研討

探究教學的雙語課程設計 |音樂|111.11.17

北市實踐國中莊信賢 


     講師介紹了不同的學習階段,包括:投入、聚焦、調查、組織、通則、遷移;投入的目標為「活化先備知識、引發學習動機」,而共同的班經策略為:提問→例子跟上→給答案。

         經過講師整理的要點,可以更了解各策略的運用方式,透過實作也能思考討論在班級實際運作可能遇到的狀況及可行的應對方式,講師分享的班經策略也非常實用。

雙語表演藝術|111.09.15 

講師:科園實中 吳文龍 

雙語教學經驗及資源分享。從術語、指導語及課堂互動用語切入,介紹適用的網站及資源,並讓學員集思廣益,討論課堂互動用語更多的可能性。


雙語教學課程實例分享。主題包括原住民及寶萊塢,從歷史文化探討著手,帶領學生體驗、實作再創作,及統整其表演的特色。藉由課程讓學生認識多元文化及自我認同。

介紹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創作者根據某個主題採訪不同人物,並且以採訪後的語言當作創作的藍本。在學生呈現時,教師要打開導演的眼光,引導學生避免不適當的動作言語,並且給學生安全自在的環境呈現。藉由引錄劇場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合作能力及想像力。

雙語音樂教學的課堂實踐 |111.09.15 

講師:文昌國中 林惟萱


        透過講師的實務經驗分享,讓學員們可一窺雙語課堂實踐如何從零開始。首先教學者自己要能做足準備,課程設計需考量各校學生的英文程度,很難一體適用,課堂活動設計融入遊戲化內容,讓學生能在遊戲中學習;雙語教學內容設計則用多模態呈現,幫助學生用不同方式理解,同時,建議教學者先準備好英文逐字稿,再利用共備時間與外師或校內英文老師進行練習、修正與討論。

光影實驗室 |視覺|111.09.08


講師:文昌國中 陳育儀、李宜錚


雙語教學案例分享--主題是素描表現,結合「實驗室概念」作為主題。雙語簡報英文為主,中文為輔。注意各種英文使用時機,同時在課堂呈現多模態運用、遊戲化教學,並善用網路資源。


提前準備課程,並與其他老師共備,找到優質合作夥伴,設定課程目標。簡報做出來後,事前準備「逐字稿」,同時也方便和英師和外師討論。備課成員有相同科目教師、校內英語科教師、校內外籍老師。共備時彼此做逐字稿內容檢視,以及上課內容檢核,最後實際演練。鼓勵自我增能,善用英文雜誌,推薦書目英文會話必讀500句。準備課程過程的收穫,不僅個人英文進步,還可以經常發現新的備課素材。

楊明國中110學年度跨領域美感教育

-單位-

跨域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以「單位」這主題為出發點,孩子從國小到國中,接觸「單位」的概念逐年增多,從長度、重量、體積、容量、速率、角度到密度、濃度、頻率、能量(熱量)甚至是重力加速度、莫耳等等,應是我們為了去瞭解生活周遭的事物,如空氣、水、物件、光、聲音與一些自然環境的現象,想讓這些自然存在的東西被具體呈現出來,因此人類藉由測量、比較、分析、計算、變換去達到規格化的準則,那就是所謂的「單位」,也是這次想讓楊明的孩子探索的課題。 

彈性課程運用

一、課程執行是利用學校既有的彈 性課程,結合了生活科技、自然(物理、化學)與數學等領域,設計課程體驗讓學生先了解「單位」的意義,藉由實作與實驗先理解其原理,再結合美感做呈現。

二、以藝術領域的角度做最後的統整與呈現,將「單位」這主題跟視覺和聽覺結合在一起,每班學生以分組合作的方式去討論、探索與發現,期望孩子能透過多元豐富的表現方式,並藉由挑選現成物或是自己設計製作出來的物件,來呈現出多視角的「單位」這課題。

課程實施情況

這學年的跨域課程著重在數學與自然課本上所學習的知識做延伸設計,數學剛好上到勾股定律、開根號,自然課程則是聲波、光波與折射。結合這些原理原則讓學生從摺紙、使用圓規與直尺能設計出美麗的幾何圖形和利用直線形成視覺錯視的圖案,因為結合彈性課程實施,不僅能做課程的延伸,而且在不影響正常上課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們都能盡情在課堂上探索與實驗,想讓楊明的孩子藉由跨域課程來認識「單位」這個課題。

1.先從濃度高的鹽水滴進試管,再依次緩慢滴入其他不同濃度的鹽水(由高至低)。

2.先了解密度的原理原則,藉由實驗認識色彩分層的做法,於110下學期製作彩虹飲料(加糖)做準備。

讓孩子將數學的畢氏定理,用圓規與長尺畫出根號n次方的螺線圖,再針對螺線圖於視覺藝術課中做圖案與色彩的設計。

原先想法是讓學生以公分的定義來創作作品,將食材切割成2.5公分立方公分,再將全班的作品排列好拍攝下來,但是因疫情嚴峻改為線上教學,因此只能請學生自行在家完成創作並繳交作品的圖像。

1.利用拋物線90度原理點對點連成線。

2.包絡線-利用直線透過點對點的連接。

3.可以等距離亦可不等距,能繪製出不同曲度的拋物線。 

110學年度央團視覺雙語課程設計

COLOR CUBE KIT 

Color cube kit教學之中,透過擲小方的隨機讓制式的色彩教學解放;拋、擲之間產生隨機卻命中註定,是教學的鈎子,是內在外在的穿梭,是師生關係的連結,刮雜之間,閃爍明暗,擦引出趣味的火花。
教學點子來源是2021年品璇老師隨意網路分享的教學點子-BACK TO SCHOOL cube,經過2022年菊君老師的看見和轉換,以及玟箮老師的豐沛情感和創發、珮恩老師的客觀主觀交融的色彩點子。

☆主筆:曾品璇 ☆共同作者:孫菊君 、潘玟箮 、許珮恩 ☆社群主持人: 陳育淳

幸福國中 許珮恩 教師

小方轉化色彩調色教學,透過隨機的拋擲,數字加和,讓調色並非制式的一加一等於二,而是更多趣味和可能。

南崁國中 潘玟箮 教師

將小方調成灰階,在色彩教學中加入明暗要素,更將情緒和色彩連結,讓情感和視覺日記交織,梭羅出學生自身內在的映射,將教學分為不同層次,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皆能涵容。

楊明國中109學年度跨領域美感教育

人文、古蹟、建築的科技互動模式

課程的設計理念

【設計想法

1.了解桃園在地的埤塘文化與水圳生態。

2.認識客家古蹟建築之工法與探討其存在價值。

3.走訪老街考量其未來的發展與創生。

4.認識運算思維與演算法,了解Makey Makey程式面板及其原理。

5.認識初階程式語言,使用Scratch完成程式設計。

6.增進對藝術領域及科目的相關知識與技能之覺察、探究、理解,以及表達的能力。

7.傳承文化與創新藝術,增進人與自己、他人、環境之多元、同理關懷與永續發展。

8.習得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並培養正確的觀念、態度及工作習慣。

課程實施方式

課程執行

利用學校既有的彈性課程,結合了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生物)等領域,和科技課程中的圖形化程式設計軟體-Scratch去規劃設計情境、動畫及聲音播報…等,並且透過內建的網路上傳功能,將學生的創意與全世界一起分享。 

跨領域合作

科技應用

學生用Scratch的程式設計出來的成果,原先幾乎都是用鍵盤或滑鼠來當作控制的工具,改由透過Makey Makey將鍵盤(或滑鼠)改變成了由外部導電體來控制Scratch的方式,透過視覺課程製作出來的模型(例如:楊梅古蹟、廟宇、石門大圳、老樟樹、車站、河川…等),藉由外部導電體(如:樹葉、金屬、水、鉛筆、磚塊…等)的控制,讓Scratch的程式執行時更加具體,而不在只是侷限在鍵盤上,甚至可以組合更多的互動創意。 

109學年度輔導團跨科數位虛實整合課程示例 

視覺 楊明國中 張素菁組長              

音樂 仁美國中 陳瑾主任

表藝 青溪國中 陳怡婷老師

-楊明國中108學年度跨領域美感教育-

建築頂蓬的文化與藝術(圓頂VS藻井)

課程的核心概念

【設計理念】

期望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做連結,將社會、數學、科技領域做知識性的整合,以藝術領域為引導與整合之課程。強調以核心素養來連貫、統整與發展,其課程內容主軸以宗教和建築紋飾為發想,將視覺藝術課程的宗教建築特色作為前導課,去連結歷史的宗教脈絡;當地的地理氣候、地緣關係、人文景觀,並運用生活科技課程的「做中學」將西方的教堂圓頂和東方的藻井藝術呈現出來,體現出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與對社會文化與歷史的關切。 

課程的美感概念

美感元素

透過多元的課程融合與美感經驗的累積,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感知覺察、審美思辯與創意表現之能力,從快樂學習的過程裡,達到充實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認識與鑑賞環境中各類藝術形式與作品。透過跨域的理念與課程設計,學生能充分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透過實作課程,讓學生從中學習到宗教藝術的美感極限,提升自主學習與探索能力,了解藝術與生活、社會、時代、文化、國家與族群的相關議題。 

課程實施方式

課程實施

教師以課程共備之方式,利用社會領域會議之時間,集合數學、藝文、生科之教師進行課程共備,並以公開授課之模式,來進行跨領域課程,經過說課、觀課與議課讓不同領域的教師,在其專業領域上,能融進不同領域之知識與觀念,達到跨領域教學效果。

108學年度幸福國中美感X科技X國語文跨領域課程

幸福衝蝦迴

從學生生活經驗著手,結合九年級的學習內容:飲食文學的賞析、基本電學與槓桿原理。

製作釣蝦竿及發光魚訊,以蝦上鉤所產生的抗力,與手揚竿所產生的施力,講解槓桿原理。又因為蝦上鉤產生的抗力使釣竿彎曲,觸發電流通過產生的燈光訊號,講解導電必須是封閉迴路的基本電學。    

在美感經驗的部分,從美感「結構」構面發想製作釣蝦竿,了解釣竿的結構功能與材料特性,組裝釣蝦竿與觸發電流的電子材料,使竿體結構穩固,蝦竿配重平衡。 飲食文學作品<剝蝦>,進行文本、寫作技巧分析,從而了解飲食文學的內容,並能連結生活經驗及分享感受。

是融合學科基礎知識與生命教育、文學之美、結構機能之美的主題式課程。

以夾子製作魚訊

材料平面化處理

         楊明國中105學年度跨領域美感教育

    -光影魔術師-

藝術領域-前導課程

【美感元素】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根據幾何設計出的產品,是否極具美感,把數學上所學到的幾何原理,運用到生活物件的設計上,設計柏拉圖正多邊形之燈具,將視覺藝術課所學的鏤空設計用在多邊形上,透過細縫讓光線透出來,光影產生的變化能讓學生轉化出生活美感的知能。

數學-正多邊形展開圖

【藝術概念】

讓學生從自然界中觀察大自然中既有的幾何之美,從中了解黃金矩形、正六邊形、正五邊形和螺旋等等幾何的圖形,我們都可以從實際的動植物身上看到它們的存在,讓學生能體會它不只是個數字堆疊或尺規作圖而已。

科技領域-自組燈泡

生活應用

 結合自然領域的生活科技課

程,讓學生學習二極體的發光

原理與工作特性,製作成光

源,將電線、燈座、插頭與燈

泡依照順序組裝起來。


數位音樂初探

使用鍵盤中的自動伴奏功能,錄製伴奏聲部的和弦進行, 接著彈奏鍵盤錄進老師指定之和聲旋律最後錄製自由創作的主旋律。

IPAD 創作

認識GarageBand中各式功能可以如何應用在音樂教學現場,運用卡農之頑固低音進行簡單創作。 


跨域美感光影劇場 

表演藝術與光影實驗,運用不同光源,以個人或同儕結合肢體形成光影遊戲,在歷程中以視覺、動覺或聽覺產生探索、創作及欣賞的經驗。

音樂雙語try try看 

在名師影片計劃中,以雙語方式,呈現音樂演奏與演唱的基礎課程-腹式呼吸(Belly breathing)。以生活情境出發,運用多個小活動,讓學生以英文、肢體、圖示等的多模態形式學習腹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