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體驗 |學校藝術深耕
文化體驗
場館體驗 |學校藝術深耕
文化體驗
楊明國中112學年度藝術美感深耕課程發展方向,期望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的素養導向做連結,讓七年級學生學習探索楊梅在地文化與生態,並與「楊梅在地藝術工作室」做合作,一起設計相關體驗課程。利用班週會及彈性課程時間,進行楊梅在地文化社區踏查,讓學生實際感受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 藉由辦理教師增能研習與藝術家入班協同教學,將楊梅地區的歷史古蹟、人文特質、地理景象及生態環境,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出來。
植物生態石膏板製作(一)
讓學生理解圖案構成之美感元素,進入校園採集植物之葉片,試著先在20x20cm的範圍內做植物葉片之排列。
植物生態石膏板製作(二)
能利用石膏拓印表現植物與
生態之美 ,用透明投影片
製作為堵牆,完成木板模
具。進行石膏調製,採集樹
葉進行質感拓印。靜置石膏
硬化,拆模。
木工製做
藉由藝術團體工作者的師資協助,讓校內師生能多瞭解生活科技木作的一些工法與專業知識,並且透過手作體驗創作的樂趣 。
「紙」是文化的載體,是地方發展的軌跡;期待透過廣興紙寮古樸的建築、溫暖、舒適、自然的空間氛圍,帶領學生參觀別開生面的紙藝工法,並藉由近距離的手作體驗,探索紙世界的無邊無際之創作。
參觀台灣傳統古窯,水里蛇窯是台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古窯,它順著土坡地形以土磚砌成,搖身甚長,蜿蜒似蛇身,故稱蛇窯。
引進藝術輔導團資源,規劃、執行及核結學校藝術深耕教學計畫,112學年度共核定補助38校、9校屬偏遠(含特偏)學校、17校屬非山非市,利用學校自主檢核表,瞭解各校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辦理成效,並檢討評估各校對於本計畫執行成效,作為形成性評量依據,以提昇藝術深耕教學效能,並於113年7月辦理藝術深耕教學成果展,展現各校經營特色、建立分享交流平台、藝教故事專輯,供各校觀摩及豐富全國藝術教學資源、提升教師藝術教學專業以及學生美學素養。
【活動規劃】
帶領七、八年級孩子至台北市立美術館和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進行一整天的參訪與體驗活動,在樹火紙博館中除了認識中國古代造紙的程序與工法外,還讓學生瞭解一些造紙的原料與工具,並體驗手抄紙的過程。
北美館展出當代極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與畫作;以及具有省思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讓孩子們體驗一下當代藝術的衝擊感。
台北市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當期展覽
青溪國中111學年度文化體驗計畫「師傅,我想演布袋戲」
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
李奕賢 、黃俊凱、李俊寬
成立於1997年,起因於李天祿藝師畢生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推廣工作,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因此,他號召了一群熱愛關心傳統布袋戲的朋友籌組了本基金會,即是希望透過有計畫的組織,將布袋戲的整體資源做一整合,以期發揮最大的效益。
今年度青溪國中師生進行「師傅,我想演布袋戲」計畫,則是帶入了過程戲劇的元素,讓學生轉換成布袋戲發展歷程中的不同角色,如傳說中發明布袋戲的梁炳麟、布袋戲學徒、廟公、觀眾、攤販等,從技藝學習的單點,延伸擴大至布袋戲發展的多面向性。技藝的習得,不再是計畫成果的唯一呈現,學生透過課程,能認識布袋戲演師及樂師的養成過程,並能感受布袋戲與常民社會的連結性。
經歷4次8堂課後,2022年11月14日藝師、老師、學生合力完成成果展演 擔任廟公的學生於開演前貼賞及致詞。布袋戲演出開始,學生依其分配任務進行演出,.擔任觀眾的學生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事先準備的道具紙鈔進行貼賞,學生能夠熟悉及掌握自己分配到的任務(個體),並與團隊及其他同學共同完成成果展演(群體)。
110學年度楊明國中藝術美感深耕計畫
【課程發想】
帶領七年級孩子認識楊梅在地文化,讓參與的師生能藉由增能的工作坊、藝術家入班協同教學、藝術創作的展現、藝術作品發表,來體現全方位跨域課程之新體驗,帶動學校與社區大學、學校與藝術團體、學校與在地史學家、學校與民間之緊密關係與合作,共創學生對於藝術與生活的新視野。
請藝術家李邱吉老師,教授學生素坯上釉的技巧,讓學生利用[青花]這種釉料設計茶杯的圖案。
學生的青花瓷作品
請藝術家李綵老師,教授學生複合媒材的技巧,在10*10的畫布上繪製仿舊磚牆,利用GESSO打底劑做出舊磚牆的效果。
學生的紅磚牆作品
請藝術家李綵女士,先教授學校老師認識何謂[複合媒材]?讓老師體驗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利用木板、壓克力、歐洲進口彩色圖案、B膠...等。
教師複合媒材筆記板-完成作品
請藝術家李邱吉老師,教授學校老師素坯上釉的技巧,讓老師體驗用5種釉料設計茶杯花色。
教師繪製古代回紋紋飾
108學年度楊明國中參觀北師美術館-京都 好博學!
【參訪活動之教育意涵】
1.藉由課程發展及教學設計、實地體驗,強化學生美感教育課程及生活美感體驗。
2.提升教育工作者美感知能,進而涵養國民生活美學之前瞻能力。
3.強化學習者美感課程及體驗:結合教育部視覺形式美感教育推廣計畫,透過課程發展及教學設計, 建構適齡適性且連貫銜接的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進而提升學生生活美感之知能。
4.豐富學習者對生活中人事物的多元感官體驗,而能對其覺察、詮釋、賞析、表達與分享。
1. 結合「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辦理種子學校學生經驗分享實施計畫。
2. 辦理北師美術館展品說明會
3. 帶領學生至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進行參訪活動:
★參訪時間:108年3月。
★參訪人員:教師 4名和學生120名。
★參訪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參訪內容:日本京都十四所大學博物館聯盟之教育收藏展。
1.教師透過有系統課程與教學方案之研發、實地體驗、案例研討、共備互學、行動實作等方式,引入外界資源,以開拓教育工作者美感視野及實作能力,持續專業精進。
2.學生透過美感課程及移地教學等活動,以擴大學生對生活美感課程的認知與運用。
108學年度 幸福國中「故宮北部園區」參訪
故宮為提升美感體驗及化藝術鑑賞能力,增加博物館探索,落實美感教育向下扎根的參訪行程。同學體驗古人的生活器物,從生活化的角度了解歷史文物的深度。
108學年度參訪北師美術館-《美少女の美術史》
2.課程:結合教育部二項美感教育計畫(跨領域與設計創新美感計畫,增進學生美感知能。
4.參訪日期: 108年11月13日(星期三)
1. 學生能區分日本各時期藝術發展的特質。
2. 能瞭解女性在那時代中,所被賦予的意義與作用。
3.能欣賞日本純藝術、工藝與商業傳播之美。
4.有90%的學生經過美術館館員的導覽,能夠瞭解日本各時期的藝術風格。
5.其餘10%的學生對於以女性主題為發想的藝術,較了解的部分,以現在的動漫部分為主。
108學年度楊明國中參訪朱銘美術館
朱銘先生成功帶領東方藝術走向國際,爾後將國際藝術語彙與精神帶回台灣,成立朱銘美術館,建館秉持兩大宗旨:「推廣雕塑藝術」、「推動兒童藝術教育」,期望以更完整角度呈現雕塑藝術發展。
全館空間可分成服務中心、第一展覽室、運動廣場、藝術表演區、朱雋區、兒童藝術中心、太極廣場、美術館本館、人間廣場、慈母碑、藝術交流區、科學園區、藝術長廊等。
2.課程:結合教育部二項美感教育計畫-跨領域與設計創新美感計畫,增進學生美感知能。
3.內容:了解朱銘先生創作的背景與作品深沉的意涵。
4. 成效:經過導覽人員的講解,學生能明瞭雕塑創作的過程與材料的種類,以及大型雕塑作品如何成形、接合與放置。
107學年度楊明國中新北市參觀陶瓷博物館
1.課程:「鶯歌陶瓷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讓學生了解臺灣陶瓷文化,藉由導覽說明讓孩子了解陶瓷歷史軌跡、收藏、保存與維護。
2.內容:參觀常設展,分為「走向從前」、「回看所來處」、「硘仔鎮」、「穿越時空之旅」、「未來預言」五大主題,引領學生悠遊於臺灣多元而豐富的陶瓷文化之中。
3.活動:手做陶瓷體驗課程。
1. 學生能區分台灣各時期陶瓷藝術發展的特質。
2. 能瞭解陶藝在這時代中,所被賦予的意義與作用。
3. 能欣賞陶瓷之純藝術、工藝與商業之美。
4. 有85%的學生經過美術館館員的導覽,能夠瞭解台灣各時期的陶藝之藝術風格。
5.其餘15%的學生對於陶瓷工藝能有初步的概念,可以區分陶與瓷之間的區別。
107學年度移地教學-楊明國中參觀南投縣廣興紙寮
由廣興紙寮的導覽員介紹紙的歷史與製作的流程,讓學生了解一張紙得來不易,參訪的過程中也讓孩子們體驗一下手抄紙的製作工序,看紙寮的職人們熟能生巧的抄紙、烘紙,動作看似簡單,但是真的操作起來,處處都是需注意的地方,過程充滿驚險與樂趣。
107學年度移地教學-楊明國中參觀南投縣工藝文化園區
南投工藝文化園區以竹製品工藝為主,但是陶藝和其他手工藝也是園區的重點之一,讓學生體驗竹編的製作工法,在竹片與竹片的交織中,一個個竹製品慢慢成形。
107學年度 幸福國中 「美感生活道具」藝術體驗學習
藝術體驗學習活動:參觀小器+g藝廊與小器生活道具,觀察用品的擺設、器皿的手感,不同材質的質感溫度與搭配、物件的比例美感。
一組杯匙,以符合物件比例的概念捏塑,燒製具適手性的陶杯與陶湯匙。
106學年度 幸福國中 「剝皮寮歷史街區」藝術體驗學習
質感美感體驗:以攝影的方式蒐集各種街頭質感,藉由粗糙/細緻/平滑等觸覺經驗的轉移至視覺經驗的敘述,之後拼貼蒐集的質感照片,做成質感展示海報。
在地文化的認知與體驗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幸福國中
透過閱讀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策展理念,以創作者的角度探索地景藝術節,結合區域景觀、人文素養的策展主軸,進而重新認識當地文化、 發掘在地美感,產生愛鄉護土的意識。
2020年桃園地景藝術節-楊明國中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地景藝術呈現城市不同面貌,持續深耕藝術與在地的關係,楊明參訪的是雙連坡展區,藉由藝術家豐富的藝術作品與桃園特殊地景做結合,讓地景藝術節不僅是觀光媒介,更成為桃園人的地方盛典,也讓學生感受到貼近藝術作品的震撼感。
109楊梅在地文化探查之旅-楊明國中梅境之探課程
1. 楊明國中所在的地點周圍有非常多的古蹟,例如:回善寺、天祿堂、江夏堂、雙堂屋...等等,由學校的社會、國文、視覺老師先跟著新揚平社區大學的文史學家,進行踏查場地之探勘,選出適合帶學生踏查之地點。
2. 課程規劃三個路線:
*楊梅古蹟-雙堂屋與鄭氏祖祠,讓學生比較客家建築新舊的差別。
*埤塘改建-桃園因為地形的關係,早期建造非常多的人工埤塘,為著農業灌溉之用,但是因為農地縮減,埤塘日漸失去原先的作用,帶學生去踏查的是由埤塘改建成的生態農場,去看看水質淨化與溪流之復育。
*富岡老街-富岡是桃園日治時期稻米的集散中心,目前還有一座廢棄的穀倉,牆上還有二次世界大戰的彈孔,富岡老街上有五棟連起來的仿巴洛克之建築,讓學生認識不同時期之建築風格與在地文化之間的關係。
3. 這三個參訪地點,分別請七年級導師與行政人員負責帶隊。
1. 請七年級各班導師協助異質性分組,每組別規劃組員個別負責的工作--文字記錄者、攝影錄影者、採訪者、錄音者...等。
2. 雖然參觀踏查的古蹟與埤塘其地點皆在楊梅區,但因路途有些遙遠,商請鄰近的私立高中,租借校車協助交通這項事務。
3. 三個參訪地點,分別邀請導覽人員為:
*雙堂屋:請到鄭氏族長來跟學生解說建築的特色與鄭家移民來台之歷史。
*和平濕地:請到生態農場的負責人葉先生,來為學生解說水質淨化的步驟與水生生物的作用。
*富岡老街:富富小山岡青年文創中心的返鄉青年,來介紹富岡的在地文史。
這次七年級的彈性課程,其實主要鎖定在楊梅地區的文史古蹟、埤塘文化與老街再生。讓學生藉由課程的規劃、實地的踏查,從中瞭解在地文化的保存與轉變,課程由社會課程中的在地歷史與地理入手,介紹二次的移民潮與漢番之間的史地關聯,再經由國文課的陳述文(記敘文),將採訪的內容轉成寫作,運用視覺藝術的攝影為工具,去紀錄與觀察古建築與先民文化的保存和再生。
教育部安妮智能閱讀計畫
110學年度楊明國中-安妮新聞智能閱讀計畫 生物VS.視覺
利用七年級彈性課程-[生態美學]去實施安妮新聞智能閱讀計畫,將美感與自然課程做結合,讓學生藉由探索與發現,除了去了解生態界美麗的物種之外,還有對生活的這個世界,做細微的觀察與大膽地探究,這次挑選的是安妮新聞第二階段的第六期VOL6-The Dark Lady of DNA。
任務表現一:先帶領學生認識安妮新聞的圖文,引起學生從圖文中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觸發點,再讓學生進入細菌的世界,藉由認識細菌讓學生瞭解引起疾病的各類常見之細菌,例如:綠膿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乳酸桿菌、肉毒桿菌等,它們會引發傷寒、鼠疫、破傷風、結核病、腸胃炎、肺炎、敗血症等,學生活動實作-讓孩子在培養皿上頭培養生活周遭的碰觸物,比較上頭的細菌量。
任務表現二:從安妮新聞的圖文中找出可以對抗超級細菌的病毒,讓學生利用平版找尋相關的報導與資訊。
任務表現三:研究噬菌體的構造,讓學生分組製作噬菌體模型,先規劃會使用到的材質,再進行模型之製作。
1.先讓學生觀察噬菌體的結構,二人一組或是三人一組討論想用什麼材質做出它的立體模型,再帶學生做噬菌體的頭部-20面體。
2.讓學生發揮團隊合作的自學能力,在有限的材質裡尋找適合的材料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噬菌體。
課後心得:安妮新聞的這期內容,每一個編輯之文章與圖案,皆非常貼近最近讓全球陷入恐慌的傳染病-新冠肺炎,除了能讓孩子們做自然領域學習的延伸教材,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藉由這個主題去好好認識微生物的世界,它們在人類的生活是無所不在的,雖然有壞的細菌和病毒,相對的還是會有對人類有幫助的好的細菌和病毒。
110學年度幸福國中 安妮新聞「飛閱新世界」—國語文
蕭名君 /國語文、閱讀
藉由教育部美感教育安妮新聞報,教師安排學生個人閱讀、分組閱讀,並安排學生撰寫教師自製之個人學習單、小組撰寫之安妮新聞大獨家海報、小組上台報告、小組互評,以期望學生培養閱讀、書寫表達、口說表達、欣賞他人的能力,透過個人學習、小組討論,激發學生思考及創意,從中引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對美感的體悟。
課堂流程簡介:
在異質分組架構下,同學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報導,完成個人學習單。
教師批改後請學生就小組同學寫的學習單內容,討論出小組覺得有價值、有趣或欲分享的報導內容。
完成「安妮新聞大獨家」海報。
觀察與反思:
學生第一次接觸以美感排版的新聞報紙,或多或少會因排版漂亮,產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進而從中學習延伸課堂中沒有提到的知識點。
安妮新聞報內容有趣不艱深,也從閱讀及活動中,瞭解到學生對不在課本內的知識是有求知慾的。
從個人學習單撰寫、小組討論分析、報告,激盪學生不一樣的思考並展現各人口條及魅力。
109學年度楊明國中-安妮新聞閱讀課程設計國文VS.表藝
利用班級的晨讀時間,先進行安妮報紙的瀏覽閱讀,教師以第四期第八版的六張新聞照片先做引導,以簡報方式講述,並且連結相關新聞背後的故事與歷史,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對照學生目前台灣實際生活,去做比較希望能觸發學生的同理心!
讓學生以iPad施作,二人一組,由學生自己尋找有興趣的新聞照片,並閱讀及蒐集相關新聞與歷史背景,教師提供參考網站如:普立茲攝影獎、報導者等,資訊老師協同教學整理資料後,兩人分別擔任楊明新聞台主播和在地記者,假想在當下的時間,作新聞事件的模擬報導。
先訓練學生針對新聞報導的禮節與台風提供資料,為他們搭建學習的鷹架,學生在報導新聞事件時,以「5W1H」的事件敘述為準則,結合安妮新聞第三版的真假新聞的判斷,請學生須注意到新聞報導的周全與真實。
109學年楊明國中-安妮新聞閱讀課程設計視覺VS.生態
本校七年級彈性課程中,有一堂「生態美學」課程,是將美感與自然課程結合做為生物的延伸課程,讓學生藉由探索與發現,去了解生態界美麗的物種,因此選擇安妮新聞的第二期-,結合「美感與設計創新」計畫的課程,從而瞭解校園植物的種類、植物特性、分屬之科別與演化的過程,利用美感構面的構成與秩序的元素,去繪製植物演化記錄圖(以其葉的結構呈現)。
任務表現--先帶領學生認識安妮新聞的圖文,引起學生從圖文中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觸發點,再讓學生進入校園觀察植物,並將其特徵記錄下來,操作步驟如下:
1.做單一植物描繪→
2.溶解葉肉實驗→
3.觀察繪製學習單→
4.植物演化記錄圖→
5.各區植物的檢索表。
1.透過安妮新聞結合校園植物自然之美。
2.瞭解校園植物的種類、植物特性、分屬之科別與演化的過程。
3.藉由恩斯特.海克爾的「自然藝術形態」做學習遷移,建立植物演化記錄圖。
4.完成校園各區植物之檢索表。
期待學生運用安妮新聞的美感智能閱讀方式,利用構成與圖表的敘事能力,藉由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歸納,完成屬於自己製作的校園各區植物之檢索表。
漂鳥演劇社|游文綺
編劇家|林文尹
任課教師|青溪國中 陳怡婷
課程簡介
開發在國中戲劇展演初階模組,課程從聲音肢體來探索行動與自我相遇,透過戲劇遊戲啟動自我感知覺察、挑戰自我限制,藉由報紙內容認識故事的核心元素,從讀報與摘要提升閱讀力與表達力,最後找出共感議題編創、排練、完成展演。
藝術家|陳建宏
任課教師|山腳國中 劉彥君
課程簡介
學生從不同的音樂作品及國文詩作中在心靈層面感動,表達的能力-如何用精煉且事宜的語言描述出來,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有著卓越的進步,不但語文感受力更加的充沛,也對課程更加的投入,最重要的,透過音樂創作與發表的過程中,學生自信心大幅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