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

「繼《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環保條約」,這是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代表形容《全球塑膠公約》的象徵意義。2022 年 3 月 2 日,175 個國家及地區領袖,於肯亞首都奈洛比通過決議,將制訂具法律約束力、涵蓋塑膠從生產、消費到棄置整個週期的全球塑膠條約,並將在今年內展開商議程序,爭取於 2024 年落實執行。感謝您積極發聲,並身體力行向塑膠污染說不,成就全球改變!節錄《綠色和平
工業發展、溫室極端氣候,導致世界濕地正在快速消失。臺灣西部海岸是東亞地區候鳥最重要的季節性覓食、繁殖場域。濕地是完整生態系,光電進駐整地將生態系破壞殆盡,如食物不夠、環境不安全等等。每年度冬候鳥將可能減少,族群也會另覓棲地。生物多樣性降低,將影響當地的生態觀光資源。
節錄《Home Run Taiwan
氣候變遷不僅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傳,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巨大衝擊,影響地球上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東亞地區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人口的生計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在人類對環境的侵擾與破壞下,曾經豐饒的生物多樣性正在逐漸消失,具有代表性的臺灣黑熊、亞洲象、綠蠵龜、華南虎等物種,都可能在未來絕跡。
節錄《綠色和平》
聯合國發佈一份令人信服的報告,警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正使得百萬動植物物種從大地、天空和海洋消失。
節錄《BBC NEWS中文
各國積極部署登月計畫與太空探索,細數過去到現在的發射任務,人類製造的太空垃圾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地球周遭的空間,布滿發射失敗的太空殘骸;這些太空垃圾以相當於子彈10倍的速度,在軌道附近飛行,輕易就能打穿衛星和飛行器,嚴重威脅太空任務。現在英國研發偵測殘骸動向的系統,希望掌握太空垃圾的動向。
節錄《公視新聞網》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技術與頻率增加,太空垃圾也迅速增加,清除及規範太空活動也成了當前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後段闡述了目前各國對太空垃圾的「清除」對策。
節錄《工商時報
如何有效清除太空垃圾已經成為一個緊迫問題。NASA 將任務賦予太空技術新創公司,讓他們製造一個太空垃圾袋,由機器人垃圾車使用垃圾袋捕獲軌道碎片之後,送到一個無人太空站,這個太空站不只能夠擔任資源回收的工作,將軌道碎片重複利用,機器人垃圾車還可以在那裡加油。
節錄《科技新報
全休球每年將會用掉5萬億(5兆)個塑膠袋!其中有一半都是一次性使用,而你以為的回收,真相是:70 億噸塑料垃圾中,只有不到10%回收利用。要讓環境保護真正落實在生活中,需要從源頭做起,垃圾減量才是最迫切需要做到的。
節錄《Tatler Taiwan》
生存在深海中並非容易的事,由於深海裡缺乏陽光與有機物質,許多生物是藉著海水表層落入深海的有機物質維生。當鯨豚死亡後沉入海底,這段過程、遺體以及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態系均可被稱為「鯨落」。
節錄《泛科學

【環境生態】

鑑於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愈來愈大,也愈來愈緊急,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
節錄《行政院》
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為了降低碳排放,發展低碳電力相當重要。臺灣目前主要使用天然氣發電,雖然排碳量較燃煤發電低,仍屬高碳排的發電方式,若未來要達到 2050 淨零排放,勢必要開發更多的低碳電力。
節錄《泛科學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倡導人們逐步展開淨零新生活。
節錄《泛科學
衛星檢測到美國加州農場中牛隻打嗝和放屁造成的甲烷排放量,這意味著牲畜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即農業甲烷的主要來源,首度可從太空中測量到。
節錄《數位時代》
台灣人超愛喝手搖飲,根據經濟部統計,國人一年平均喝掉10.2億杯!你知道這些喝完的塑膠杯,除了能夠回收、減低垃圾量之外,還可以製成各種商品嗎?
節錄《數位時代》
環保意識近年來逐漸高漲,從人手一支環保吸管,再到大品牌的策略轉變,我們都可以看到全球人士對環保議題已經較過去更加重視;不過,除了專注在塑膠製品的的浪費外,不少人也逐漸關注回收包裝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根據統計結果指出,包裝所減少的產品損耗比包裝本身所產生的浪費高出10倍,我們到底該怎麼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其實已經有不少設計師想到了更多絕妙招數。
節錄《遠見》
丟棄的玩具不僅不能回收,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二手玩具回收再利用,成了重要課題。
節錄《遠見》
減碳已是全世界的共識,綠電更是產業低碳轉型的強心針,今周刊邀您一起看看Gogoro、宏碁是如何落實永續經營!
節錄《今周刊youtube》
世界各國紛將淨零排放當作最重要的環境政策目標,其中又以歐盟最為積極。本篇以歐洲國家作為主體,拆解境內各國淨零政策。
節錄《創新未來學校》
ESG不再只是企業經營的必考題,更是關乎人類存亡的搶分關鍵。2022第20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2遠見高峰會)邀集四位來自不同產業的領袖代表,分享「一種ESG,如何開創百種永續價值與商業模式,」讓做好事和賺大錢可以兩全其美。
節錄《遠見》
「我第一次碰到牠,以為是鱷魚爬上樹!」屏東農民陳先生敘述第一次見到綠鬣蜥的場景,充滿驚奇。不過現在不但見怪不怪,甚至抓也抓不完,吃水果、吃菜,讓農民十分苦惱!其實這些外來種原本是高價珍貴的寵物,但是經過逃逸與棄養,形成現今失控的生態危害。
節錄《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在紅樹林或延海邊的濕地,成群埃及聖䴉從天邊出現,整齊劃一地飛行、轉彎、降落,若是從未親眼看過大型鳥類的人,大概很難不被其震懾。然而,這群在臺灣環境生活地理所當然的鳥類,其實是令人頭疼的「外來入侵種」。
節錄《窩窩》
有著美麗卻又詭異血紅雙眼的「怪鳥」,正是外來種「亞洲輝椋鳥」,牠們的族群在台灣逐漸擴大,可能會威脅到本土鳥類棲息空間,進而成為生態殺手。
節錄《中華新聞雲
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已經來到家門口,不僅影響個別的產業競爭力,也攸關國家經濟。國際要求溫室氣體排放要在2050年降至2005年排放量50%以下。目前全球已有128的國家設下2050年淨零目標。
節錄《創科技》
比爾蓋茲喜歡用浴缸來比喻氣候變遷。他在《時代》雜誌上寫道:「氣候好似一個緩慢注水的浴缸,然而即使我們將之降為涓滴細流,浴缸終究會滿,水濺一地,此即我們必須防止的災難。」
節錄《CSR@天下》
氣候議題是全球共同要面對的問題,「淨零碳排」已成為人類與企業的共同責任與目標。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都是為了減緩與逆轉氣候危機。
節錄《CSR@天下》
常去溪頭登山的民眾,經常都會看到松鼠,除了不怕人,還會主動討東西吃。松鼠過度依賴人類餵食,可能無法適應野地,而且過度繁殖,還會破壞生態平衡。
節錄《公视新聞網》
任意餵食野生動物真的是在愛牠們嗎?如果是在愛牠們,為什麼許多國家公園和動物園,常常都會見到「請勿餵食野生動物」的警示板呢?
節錄《泛科學》
人為餵食雖然可以讓野生動物暫時溫飽,長時間下來對動物本身及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節錄《IPCF-TITV原文會 原視》
從人類角度而言,COVID-19無疑是場大災難,但因禍得福的是藍天重現、空汙減少,我們逐漸還給地球一個友善的空間,這未嘗不是疫情籠罩下,一個給世人反省和改變的契機。
節錄《遠見》
在全球如火如荼防堵COVID-19的同時,本文警醒我們須長遠考量,從個人、企業到政府,落實節能減碳,避免各種傳染病在未來大規模肆虐。
節錄《綠色和平》
科技大廠頻傳污泥棄置,但惡名昭彰的銅廢液,早有解方,台積電、友達都在用!研發出「液中求銅」術、擁有頂大博士光環,衛司特創辦人為何甘願捨棄工程師坦途?
節錄《天下雜誌》
近年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國際大廠陸續推出減少碳足跡的執行目標。昕諾飛於下半年將繼續推進其他目標的達成,同時啟動新一輪永續發展計畫,旨在未來五年內環境和社會效益目標雙倍。
節錄《天下雜誌》
全球再生能源業者仍計畫在亞洲進一步發展,押注能源需求會持續成長。EDF發言人說:「整個亞洲地區為法國電力集團追求可持續增長,提供了重大投資機會。」
節錄《聯合新聞網》
小小的沙漠蝗蟲,竟能引發糧食危機?!在2020年2月蝗災侵略東非、6月又侵襲中國大陸和印度的背後,隱藏著氣候變遷已對人類民生造成威脅的事實。
節錄《綠色和平》
台灣有可能面臨「蝗災」嗎?非洲多國的非洲蝗蟲已擴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區。根據荷蘭人所寫的《熱蘭遮城日誌》所記載, 台灣在 1653 年到 1655 年間遭受到三次的大蝗災…
節錄《橘報》
一隻成年的蝗蟲,每日可以吃掉約2克的作物,這相當於一隻成蟲的重量。若是數萬隻蝗過境,災情便不容小覷。如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在與多個國家進行合作,透過監測、控制及噴灑農藥等方式,盡可能降低成蟲及其產卵的數量,致力解除這場蝗蟲危機。
節錄《上報》
洋塑膠污染早已成為棘手的環境問題,然而潛藏在大氣中的塑膠微粒也正在世界各地擴散。廢棄塑膠無法自然分解而會隨洋流及空氣散播至環境中,目前從高山到深海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節錄《風傳媒》
動物們要試著避開海洋塑膠垃圾,就像在布雷區安然前行一樣困難。2019年4月,一篇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研究,刊出了第一個關於水母體內出現塑膠物質的證明…
節錄《國家地理》
從2003年初到2013年中,格陵蘭冰量持續減少最多的區域位在西南部,格陵蘭全年的冰融速率達到「前所未有地」高,2012年的速率已是2003年的四倍。
節錄《國家地理》

【環境生態】

冰河正在融化,海平面正在升高,我們是否即將進入超速融冰期?若是如此,消融的冰量多大?速度又多快?答案主要取決於南極洲西部偌大的史威茲冰河如何回應人類的所作所為。
節錄《科學人》
調味鹽在人類的飲食中幾乎不可缺,但現在確因爲人類對環境的污染造成90%食用鹽中含有隱形殺手-塑膠微粒。這恐怖的研究發現,喚起人累的覺醒?
節錄《國家地理》
4個多月大火延燒,燙傷的無尾熊、袋鼠,讓人看得好心急,是什麼造成叢林大火?燃燒範圍有多大?氣候變遷、煤炭產業為何影響火勢加劇?澳洲總理與當局政府如何面對國之大難?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節錄《 綠色和平》
因氣候變遷,乾燥的天氣讓世界各地頻頻發生嚴重的森林大火,各地都有災情傳出。除了為人類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對森林裡的動物們來說,大火也是一道攸關性命的關卡。
節錄《 泛科學》
巴西亞馬遜大火,針對起火數、焚燒和毀林面積作數據分析和探討。
節錄《 轉角國際》

【環境生態】

氣膠就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塵,雖然尺寸微小得幾乎看不見,但它對溫度、降雨、生態,都有重要的影響。節錄《科學人雜誌》

【環境生態】

為了幫助珊瑚適應海洋暖化,科學家積極研發珊瑚移植、人工授精及育種技術,但全面復育珊瑚礁仍是遙遠的夢想。節錄《科學人雜誌》
龍眼雞究竟是什麼?有害嗎?如何斷定龍眼雞是外來種?因為很漂亮所以就留著牠嗎?那麼接下來應該做什麼?節錄《鳴人堂》
隱翅蟲皮膚炎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隱翅蟲用於農業害蟲防治的相關案例。節錄《PanSic-泛科學》
熱帶植物是最具多樣與複雜性,但也是被破壞最嚴重的地區。因為熱帶地區最貧窮,為了經濟資源快速砍伐熱帶雨林,加速物種滅絕。有感於此,2007年李家維推動了「植物方舟」保種計劃。
節錄《天下雜誌 》
隨地球氣候與生態環境巨幅變遷,許多物種正逐漸消失,甚至滅絕。將來繁殖這些保育物種,進行「複份」,然後在台灣各地廣設展場,除可降低保存風險,也讓大眾有親近它們的可能。
節錄《泛科學Pan Sci  》
第6次大滅絕正在發生,引發原因不是隕石、火山,而是我們。
節錄《自由時報副刊 》

【環境生態】

病媒蚊防治的新方法。 


節錄《科學人雜誌》

【環境生態】

全球暖化持續擴大,登革熱藉由蚊子傳播疾病,一步步威脅著人類。 


節錄《科學人雜誌》

大量捕撈活動發生在南極洲離岸 30 公里的「緩衝區」內。這裡既是企鵝、海豹在夏季的覓食地,在冬季,南極魚類也會在此產卵。    


節錄《GREENPEACE綠色和平》

期待紫斑蝶新生代會現身,但是至今失望,蝶況不佳的原因,不排除2018年氣候多變,春天雨量較少,影響紫斑蝶蜜源植物生長,另一天候因素,可能受到清明節連假期間的沙塵超量影響,空品不佳且日夜溫差大。     


節錄《環境資訊中心》

秋海棠是植物界第六大屬,也是迷人的園藝植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彭鏡毅沉浸秋海棠的世界20多年,讓自己與世人看見秋海棠的風姿綽約,以及多變背後的秘密。     


節錄《科學人雜誌》

【環境生態】

"為了幫助珊瑚適應海洋暖化,科學家積極研發珊瑚移植、人工授精及育種技術,但全面復育珊瑚礁仍是遙遠的夢想。"       


節錄《科學人雜誌》

海水的溫度逐漸升高,珊瑚白化也日益嚴重 。      


節錄《環境資訊中心》

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承諾,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保持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遠低於2℃」,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1.5℃內」。      


節錄《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中的熱能,將超越暖化而大幅影響人類 ...       


節錄《國家地理雜誌》

全球的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雄性海龜即將面臨消失的威脅?        


節錄《國家地理雜誌》 

海洋廢棄物將影響食物鏈,人類最終要自食惡果,為了以後還能吃到安心的魚,各界應該更重視海洋廢棄物問題 。        


節錄《環境資訊中心》 

想想購物時,如果不想破壞環境的話,你會選擇使用「塑膠袋」還是「紙袋」?沒錯,多數人會選擇紙袋,但這是真正的解答嗎?塑膠袋的使用真的比較不利於環保嗎?        


節錄《天下雜誌》 

動物在牠們的棲地總如其本性,展現出最生動、美麗的模樣,就像在亞馬遜河暢泳的美洲豹、羽翼有如太陽光芒的金太陽鸚鵡,還有可親的金背松鼠猴。這是徜徉在亞馬遜雨林的四種珍稀動物。         


節錄《綠色和平》 

【環境生態】

緩慢移動的南美洲囓齒動物,僅在亞馬遜西部流域的熱帶森林和委內瑞拉西北部和哥倫比亞附近的安第斯山脈山麓到玻利維亞西部!


節錄《大英百科全書 》 

暖化問題日漸受到重視。在格陵蘭島、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其他極北地區,這些地方的隆冬時節最近出現異常頻繁且持續越來越久的升溫...         


節錄《環境資訊中心 》 

【環境生態】

為了讓人類擁有一個新的家園,我們會需要一個新的、獨立的生態系統,那裡得像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續...         


節錄《遠見雜誌 》 

【環境生態】

許多動物正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為了拯救牠們,科學家希望把牠們遷移至以往從未棲息過的陌生家園,但這項對策伴隨著重重危機。         


節錄《科學人雜誌》 
研究顯示近20年,北極地區野生馴鹿數量約少了一半多。報告揭露氣候變暖導致植被變化,影響馴鹿的居住生存環境。
節錄《BBC中文官方網站》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導致呼吸問題就醫的民眾大增,濃煙遮蔽了陽光,連降下的雨水都是黑色的非法伐木者開墾當地樹林是主因,遏止非法砍伐森林是必須的。
節錄《世界日報》
北極海冰大幅減少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氣候、天氣模式、動植物生命和土著人類社區。最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引起的北極冰融化正在加劇一種致命病毒的傳播,這種病毒正在消滅海豹、水獺和海獅。
節錄《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