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碟培養基(Plate): 培養皿。
肉湯培養基(Broth): 液態。
斜面培養基(Slant): 固體,適用於好氧菌,用接種環培養在表面。
深管培養基(Deep): 固體,適用於厭氧菌,用接種針培養在底部。
以70%酒精擦拭後,在點燃的酒精燈附近操作實驗。熱氣向上飄,防止雜菌等物掉入培養基。
將接種環在酒精燈上燒紅後冷卻。
以接種環沾取母盤的單一菌落,以鋸齒型畫於培養基(見左圖)。
※第二次起不需沾菌落,且畫之前須將接種環燒紅並冷卻。
將培養皿倒置於37℃培養箱中16小時。
取稀釋菌液0.1ml(100μL)滴在培養基中央。
三角玻璃棒沾取酒精過火。
待三角玻棒冷卻後開始塗抹,一手拿著培養皿旋轉一手以三角棒在培養皿上畫圈塗開。
塗抹至稀釋菌液變乾(塗抹時感覺不順滑)且均勻的狀態。
再次將三角玻璃棒沾取酒精過火。
培養皿放置在37度培養箱中16小時。
P200接tip沾取單一菌落。
Tip尖端深入離心管之培養液中攪拌並Pipeting。
將培養液至於37℃培養箱中震盪培養16小時。
用塗抹法塗100μl E.coli稀釋菌液在2個LB plate上。
開蓋,分別放置在陽光下5、20分鐘。
將培養皿倒放,置於37℃培養,隔天觀察。
用塗抹法塗100μl E.coli菌液原液在2個LB plate上。
將鑷子過火,夾取Ampicillin圓形濾紙貼上LB plate。
※氨苄青黴素(Ampicillin)是殺菌性抗生素。能滲透革蘭氏陽性菌及部份陰性菌,結合在細菌細胞壁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PBPs),阻礙細菌合成細胞壁的第三及最後階段,最終引致細胞裂解。
將鑷子重新過火,夾取4片圓形空白濾紙貼上LB plate。
※5張紙錠皆需保留足夠的空間,以測量抑菌圈直徑。
分別在濾紙上滴10μl蒜頭萃取液、70%酒精、10%漂白水、無菌水。
將培養皿正放,置於37℃培養,隔天觀察抑菌效果。
實驗結果
可見菌落分布依照接種環劃過的軌跡由密集到分散。
實驗並未在無菌操作台中進行,故受到汙染。菌落外觀較大腸桿菌大且扁平。
合適範圍: 30~300 CFU/plate
(CFU: colony forming unit)
※菌落只數單個(連在一起的不算)。
溶液由澄清(右)變得混濁(左),代表內有細菌生長。
左上圖為照射5分鐘;左下圖為照射20分鐘。
反而是紫外線照射20分鐘的組別菌落數較多,但皆非大腸桿菌之菌落。
※此處之菌落非大腸桿菌,較大且扁平。
<12mm: n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12~14mm: moderately active
>14mm: highly 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