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课文,想一想哪里写得好?
教师使用建议:
将文本打印分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质疑→实验→结论”关键句。
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模仿故事结构,以家中常见现象(如“冷水结冰更快?”)创作自己的《新发现》故事。
结合科学课,拓展讨论“盐融雪原理”或“物质溶解对温度的影响”。
范文结构示例
标题:《盐与冰的魔法战争》
内容:
周六下午,我和妹妹在厨房里展开了一场“冰与盐”的较量。我们准备了三个玻璃杯,各放了两块冰块。①号杯什么也不加,②号杯撒盐,③号杯撒糖。
实验过程:
0分钟:冰块像三座透明的小山,杯壁蒙着雾气,像冬天哈气的窗户。
5分钟:盐粒在②号杯的冰上“嘶嘶”冒泡,仿佛冰在喊疼;糖粒粘在③号杯的冰上,像给冰穿了一层糖盔甲。
10分钟:②号杯的冰几乎化光,盐水咕嘟作响;③号杯的冰缩成小球,像害羞的刺猬;①号杯的冰还在懒洋洋地滴水。
结论:原来盐能“撕碎”冰的结构,而糖却成了冰的“保护罩”!科学从不靠猜,实验才是真相的钥匙。
质疑(荧光笔标黄):
“那糖呢?糖能化冰吗?”
实验(荧光笔标绿):
“撒一勺盐,盐粒像雪花一样落在冰面上。”
“每杯放进两块方方正正的冰块,像三座迷你冰山。”
结论(荧光笔标粉):
“盐真的像‘冰的魔法师’……科学从不靠猜测,而是靠证据说话。”
讨论方向:
比喻手法:
将盐比作“魔法师”、糖比作“棉被”,如何增强画面感?
感官描写:
听觉(“咔嚓”“咕嘟”)、视觉(“蜘蛛网”“琥珀色硬壳”)怎样让实验过程更生动?
人物互动:
妹妹的提问和妈妈的解释,如何推动故事发展并深化主题?
**标题**:《我的新发现——XXX》
**开头**:时间 + 地点 + 疑问(例)上周六的书房,我盯着塌陷的纸桥,心想:“为什么平纸不行,折纸却可以?”
**中间**:
- 实验设计(材料、步骤)
- 多次尝试(失败→改进)
- 关键转折(如“第三次,我改变了折纸形状…”)
**结尾**:结果 + 启示(例)“原来,科学从不是‘我以为’,而是‘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