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棲地破壞
在海岸或陸地高山上濫墾濫伐,種植檳榔、果樹等,或是在河床上盜採砂石,在海岸地帶興建大型工業區、淺海養殖池、漁港、道路、新市鎮、垃圾掩埋場、海邊遊憩區等,或在海邊過量且毫無管制的遊憩活動等,使魚類喪失棲地環境及繁殖場所。此外,在砂泥地海底甚至深海大陸棚斜坡的密集底拖網作業,會鏟平消滅許多底棲生物,同時也摧毀許多經濟性魚苗孵育、庇護、成長的重要微棲地。
2.水污染
來自家庭、都市、工業及農漁畜牧業的廢水,而這些廢水中的有毒物質,伴隨河水沖入海中,造成魚類的大量死亡。另外由於垃圾處理不當,全世界向海洋傾倒了大量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傷害。
3.過度捕撈、誤捕及非法毒、電、炸魚等
海洋捕撈大多數以很大的網放入海中以拖的方式捕魚,造成了誤捕以及棄獲的問題。毒魚、炸魚、電魚非但使水產動植物遭受破壞,甚至抱卵之魚蝦及仔稚魚均無法倖免。
4.氣候變遷
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水溫上升使珊瑚礁白化、漁場變遷、漁獲減少,而海流氣候急遽變化、海平面上昇以及紫外線增加,亦會殺傷浮游幼生等。
1.人工放流
將水產生物(魚、蝦、貝)的幼苗或是種魚放流至特定區域。(人工放流≠放生)
2.人工魚礁
將天然或人造結構體投置於適合的海域,以改善或營造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而達到培育生物資源,增進漁業經營的目的。
3.易地保種
一旦發現棲地有危機,就趕快把魚救出來,易地保種,等待機會讓魚重返原始棲地。
4.水污染改善方法
●節約用水,重複利用家庭用水。
●使用環保清潔劑,減少水質惡化,降低磷污染。
●避免在水庫區野炊、戲水。
●到野外郊遊、烤肉,要隨手將垃圾帶走,不要將油污、垃圾流入溪流中。
●正確與適當的施用農藥及肥料,減少農藥和肥料的農業污染。
●工業用水要先經過處理後再排放。
5.民眾自我覺醒
●釣對魚:不釣正在聚集產卵的魚
●捕對魚:減少誤捕及混獲
●養對魚:不養外來養殖魚種及非人工繁殖的海水觀賞魚
●買對魚、吃對魚
--不要購買食用珊瑚礁魚類
--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汞量高)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選擇吳郭魚、鯉魚等
--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常見種 > 稀有種
--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組織小鱻魚工作隊 ●進行環境教育宣導 ●舉辦放養魚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