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鯉魚是最廣泛養殖的淡水魚類。但因為唐皇室姓李,所以鯉魚的養殖,捕撈,銷售均被禁止。漁業者只得從事其他魚種及天然魚苗的捕獲、養殖,這就使得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逐漸流行。
四大家魚原天然分布區主要是中國東部平原,在北宋時四大家魚繼續發展到更廣泛的區域養殖,在長江、珠江的養殖逐漸興盛起來。當時四大家魚魚苗的捕獲,運輸,篩選,販賣已達到專業化程度。宋代甚至產生了四大家魚混養技術,而且迅速普及。混養技術不僅充分利用了養殖資源,而且豐富了魚戶的產品結構,降低了生產的風險。
(一)放養目的
除了增進漁民收益外,草魚等魚群專吃水庫的水草、浮游生物等,也能平衡水庫的水質,讓石門水庫的生態、水質永遠保持最佳狀況。
(二)放養時機
初冬之際,颱風季節已過,水庫不會進行大規模放水,此時放養魚苗,能讓魚苗有充足時間在水庫水域內成長,使水域生態能永續發展。
(三)放養魚種
大頭鰱6萬6千尾、烏鰡3萬尾、草魚3萬尾,共計12萬6千尾(每隻大約6-10公分長)
(四)魚苗放養的好處
1. 為常見且適合水庫生長環境的魚種
2. 對水庫水質淨化有很大的幫助:
●大頭鰱能吃水中大量浮游生物;
●烏鰡專吃蛤類、螺類等生物;
●草魚吃布袋蓮、浮萍等植物。
總結:放養這些魚苗能有效淨化水庫水質,減少藻類、蛤類、螺類對水庫閘門等水工設施造成不利的影響,並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