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程設計採獨立式小組教學,提供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經由師生及同儕對話、價值澄清、資料搜尋、合作學習、實作等進行學習,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二、 彈性採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如探索學習、情境式學習或專題式模式及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知識的建構者,教師為學習之輔助者與引導者,以目標引導、技能諮詢、進度監督及結果評鑑為任務。
三、 教材內容強調與學生生活經驗及校園、社會等重大時事與相關議題聯結,關注學校或區域的情境與特色,培養愛校愛鄉的情操(鬼月;剩食、校園安全、傳統市場的問題、學校廁所問題、環保杯…) 各年段課程設計依循簡易延伸至複雜歷程的原則,從具體生活經驗至抽象的議題,透過循序漸進、螺旋向上的知識及技能精進概念發展。
四、 力求實踐素養導向的活動設計:活動設計具系統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產生問題意識,進而引起探究的動機,從觀察、提問、探索、實踐、發現、評鑑等,環環相扣,培養學生問題解決、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如何更好的思考與行動,厚植研究素養。
五、 彈性調整區分性的教學設計策略,回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學習需求:因應每屆學生能力特質的不確定性,課程設計保有彈性,教學前進行學生能力特質的評估,或者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個別需求,適時調整教材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資源,以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六、 領域間的內部主題能做連結及跨領域的統整,以多元的方式展現成果(鬼月-台灣鬼月民俗活動/世界鬼節大不同-社會;鬼話連篇-語文-六年級;含糖飲料的甜蜜陷阱-生活、健康、創意;剩食-國際議題)
七、 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設計、評量與展現機會:如討論、思辨、競賽、賞析-電影欣賞、創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以及成果展現方式如語文、展演、書面報告、圖畫、創作、競賽等),讓學生不同面向的優勢能力得以有展現的機會。年年辦有六年級獨立研究正式發表會,提供學生成果展現的機會,並邀請普通班師生觀摩交流。
八、 善用學校及社區資源、多媒體設備及網路資源,提高學習興趣及知識的應用性,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省思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