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 張佩玉
成長歷程
學園長祖籍河北省南皮縣,出生地在東北瀋陽市,她實際上是出生於民國八年,所以她的實際年齡比身分證上的數字大四歲。三歲時,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而數次搬家,先後遷居於天津、北京、太原、西安、漢中、成都、重慶等地。學園長的高曾祖父是兩湖總督張之洞,出身於名門,因此她行事都非常謹慎,不敢有辱先風。
學園長求學時期是隨著家人四處遷徒,時常轉學,從小學到女中、接著高中畢業、因成績優異保送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但是她的父親認為女孩不宜學工,比較適合學文,又由於當時的戰事頻頻,為安全起見,因此便遵從父命,赴成都投考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錄取了自已喜愛而有興趣的地理科系。修讀第二年時,因為私立學校的學費較高,家境負擔沉重,因此轉入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史地學系地理組,於民國三十五年畢業於四川大學。
學園長的父親是軍令部的將軍,復員的時候,學園長和父母親、朱伯伯一起坐船到南京,民國三十五年,學園長和朱伯伯被分發到台灣高雄任教。剛到台灣時,學園長任教於高雄女中,她和朱伯伯、以及二女中及一女中共十一位老師合住一起,當時正值二二八事件,學園長知道自已無法回到北京,因此著手將父母親接到台灣來團聚,長子朱元祥、第二個孩子朱元文也在此時出世。
畢業於國立四川大學史地學系的張佩玉,先後任教於高雄女中、高雄中學,並在鳳山中學擔任過教務主任。她早年就提倡私人興學,於民國五十三年創立樹德女中(現為樹德家商),在她全心全意的經營下,將樹德家商發展為高雄地區具有規模的職業學校,但她並不以此自滿,又在民國七十五年開始規劃,歷經十年的努力爭取,終於成立了樹德技術學院,經過三年的努力,獲得教育部認可,於民國八十九年八月改名為樹德科技大學。
教育理念
訪問了十多位樹德家商和樹德科技大學的老師們之後,我們深深感到學園長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一位最值得學習的長者。我們也將所有老師所提到關於學園長的特質作一整理:
1 . 有堅定的毅力、充沛的活力和體力。
2 . 有遠見,並能按步就班地去執行所設定的目標。
3 . 具有宏觀的視野,是時代的前鋒。
4 . 對同仁的要求嚴格,也造就了樹德人作事效率高的成果。
5 . 惜才、愛才,正所謂『慧眼識英雄」。
6 . 公正無私,獎賞分明。
7 . 勤儉持家,並以身作則。
學園長在說明她的教育理念時,一再強調「對學生有愛,愛是最重要的」的觀念,因為她認為愛是萬事、萬物的原動力;她認為愛是可以感動所有人,包括壞人。因此在教育上,每位老師應當都能愛每位學生,對學生無私的奉獻,就像學園長訓勉樹德科技大學朱元祥校長時所說的:「只要付出、不求回饋」,當心中有愛,又不求回饋之時,才能無私念的將所有的事情完成。
因為學園長的心中常常有愛,她老人家時時刻刻都在擔憂學生跟老師,她把愛給貫徹始終,學園長值得讓我們去學習的就是她對別人的愛,她說人心中有愛也可以克服萬難,你對別人友善,相對別人也會一樣的對你友善。
學園長的教育觀-前言
學園長的教育觀在她撰寫的多篇文章中以略窺一二,她總是說言教、身教、與自教並重,「教」與「育」雙向並行,有教無類。她治校二十五年,在歷屆的校刊都有撰文發抒己見,雖然身為校長但也是首席老師,時常會作教學理念的領導,她認為教學的成功是導引學生願意學習,幫助學生變成更好,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所以她並非只是行政的優質領導。
學園長一向都很重視老師如何的教?與學生如何的學?她常提升我們教學生「能想的正確,做的澈底,活的快樂,學的深刻」這樣的理念也是老師們常念茲在茲的。
學園長所發表的文章有「樹德女中的創立與簡介」、「忍辱負重中等教育」、「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聲中展望私立中學」、「校慶六週年談展望」、「由『建教合作』到『建教合一』是今日職業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有朋自遠方來」、「樹德十年」、「前瞻與後顧」、「訪問美澳紐等地的觀感」、「私校校長的感想」、「三十週年校慶感言」等大作,她不斷的期勉同仁要把握著「任重道遠」、「堅苦卓絕」、「忍辱負重」、「精誠團結」的四種精神,共同努力奮鬥,再創教育之光。
因此我們來研讀她的文章,可以感覺到時光隊道在變換,校史在更迭,她一步一腳印的經營學校,甘苦共嚐,似那火車頭的牽引動力持續。茲將歷年所發表的文字錄載於后,俾能更進一步的瞭解學園長的教育思想、及其治學理念。
學園長的教育愛-樹德學園之母
領導統馭別樹一格
學園長的思想經緯萬端,但經過抽絲剝繭之後,觀察其端倪,我歸納出有十二個字可以來形容她:
「勇」、她勇於任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儉」、她勤勞節儉,刻苦耐勞,不怕吃苦。
「智」、她睿智,有見識,深具教育宏觀。
「仁」、她無私心而具大愛。
「廉」、她清廉無所求而品自高。
「空」、她隨時放空自己,可以不斷舊瓶添新酒,越陳越香。
「謙」、她雍容大度能容天下事。
「信」、她信守承諾一諾千金。
「法」、她依法行政不踰矩。
「誠」、她真誠,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變」、她不斷的變,時時求新、求進步。
「無」、她無而求有,她又從有而歸無、她是廓然大公的。
無論做人做事學園長抱持的是「大公無私」的準則,所以她重視團隊精神,鄙視個人英雄主義,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以經師人師自許,以身教言教並重。」「榮辱與共,彼此屬於,共同參與。」這已成為經典訓示耳熟能詳。
學園長治校一向嚴謹不阿,她的口才及統整能力、魄力和效率、思慮周延及明快的作風,許多後輩都在向她學習,耳濡目染,有所浸淫,有時候不小心也會學到了她那霸道似的脾氣,總之學園長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個性脾氣,都曾影響到老師們許多許多。
我們都知道她每逄思考時,她的眼球是三百六十度在旋轉,思維之快,是自嘆弗如,眼球在轉的時候她又有新的點子出來了,大家也要速即迎戰,否則是招架不住的。學校行政時時翻新,多變與求新,使得師生不敢懈怠,在壓力下成就了自己也造就了別人。
「青出於藍而要更甚於藍」,學園長奠定樹德精神和文化,棒棒相傳,影響深遠,尊稱她為「樹德學園之母」倍覺親切。
許多資深老師多年與學園長共事,最是知道她的真性情,不論報告或請示時都能得到答案,雖然大家戰戰兢兢,依然可以感受到她的真摯和關懷,心心相繫,只要肯用心和努力都會獲得支持和肯定的。
有時在會議中,老師或會各執己見,或會相互爭辯,或會發生暫時「建設性的對立」,但「真理」常常是會越辯越明。這時學園長會靜聽大家不同的意見,會思考不同的論證,她會尊重專業,並不會因為是校長就大家都要全聽她的,當彼此在爭辯時,難免會有大小聲,但是會後,水波無紋沒事了,這時學園長做下結論鏗鏘有力,眾說定於「一」後,大家分頭進行,團隊精神必然展現在組織之中,沒有個人的英雄主義,正是她的統御風格。
當然在會議中或許有對她的不敬,感覺出她全不會放在心上,更不必擔心秋後算帳。她重視道理是勝過她的權威的。校長室偶爾會傳出高分貝,但見又在說道說理的時候了,我曾是最好的見證。那時民國六十七年吧,自己年少不知事,不知輕重分寸,我在擔任訓育組長職務時,為堅持己見,有時會比學園長還大聲,甚而非常過份的自以為是就是得理不讓人,這般強勢的請示完之後,被學園長拍拍肩,過關了,走出校長室,這就是她的大智和大度,怎不令人由衷的敬愛她呢!她這種「開放式的管理」,「論辯定決策」,正是最開明也是最具有效率的領導統御,獨特而高超。
民主機制貴在理性、溝通、妥協和制衡,當時,訓導處常常規劃活動競賽,學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練習,教務處就會踩煞車,不同意學生無課影響正常教學。有一次,就在導師會議中,兩處室的承辦人員,教學組長與訓育組長各執本位吵了起來,教學組長說「課程正常化,不能借課練習!」,我是訓育組長好生氣:「不給馬兒吃草,成果如何展現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人各自堅持,氛圍火爆,這時,會議主席學園長裁示:「各處室打破本位主義,多做橫的聯繫,協調溝通,必有可行之方案」,「在一個團體中人和最貴,相交知心,有意見相左或有爭執的時候,大家都是為公,拋棄己見仍是好兄弟,千萬不要因為摩擦而記恨在心,這都會造成學校最大的損失……」會議結束前,她當下請兩位組長「握手言和」,化解爭執的氣氛,散會後,大家該怎麼做?各班導師已瞭然於心,如何帶領學生達成目標,追求榮譽,其實就是也上課,也活動,大家已訓練出雙頭四臂,伺機行事了。
所以在樹德的家園,猜忌和仇恨是很少的,大家心內完全是為學生為學校,我服務近三十年來,看到許多老師以校為家,在這兒結婚生子,他們的小孩唸完樹德幼稚園後,再唸樹德家商職校,畢業後,又繼續讀樹德科技大學,從幼稚園、高中職、到大學、一貫制的讀書在樹德,成長也在樹德,真是名副其實的樹德家庭。
學校成立了「樹德校友會」,相繼又成立了「樹德退離職教職員工聯誼會」,學校教育環境安定,制度健全,政策廓然大公,這一切的好都植基在「相交知心,人和為貴,念舊惜褔」的基礎上,學園長常感念所有曾經為樹德園地付出的現職或離職教職員工,這人和為貴的核心價值,正是學校最成功之處,也是最深厚之處。
2001年榮獲「中華民國第一屆私校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 。
2000年榮獲「第三屆全國婦女創業楷模獎」。
1998年中華國際幼兒文教學會「特殊教育貢獻獎」 。
1998年榮獲「高雄市第二屆十大傑出市民獎」 。
1989年榮獲私教協會頒發「至善獎」 。
1986年春風化雨四十年,榮獲行政院頒發「服務十年資深優良教師獎」 。
1973年榮獲熱心文教、作育英才、好人好事榮譽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