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瑞坪國中
龍潭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及尚好龍泉
茗茶茶園探索活動實施計畫
一、依據:
(一)桃園市立瑞坪國中永續校園及環境教育發展計畫。
(二)桃園市立瑞坪國中一○八學年度環境教育委員會會議。
(三)桃園市立瑞坪國中一○八學年度上學期校務會議提案。
二、目的:
(一)推動校園生態活動發展,結合自然領域相關課程,培養教師對桃園在地水土保持和茶園及其環境護育概念之認識。
(二)了解桃園市進行的環境教育計畫,並能編製成教學檔案,在課堂上進 行知識傳播與
(三)將水土保持概念及學校活動做結合,讓教師具有更專業的水土保持與在地文化的相關知識。
(四)參觀農委會桃園市龍潭三水戶外教室,了解該區的運作方式與對水土保持的做法,期能融入教學課程之中。
三、主辦單位:
(一)桃園市立瑞坪國中
四、協辦單位:
(一)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五、活動內容:
(一)實地參訪:至龍潭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及尚好龍泉茗茶茶廠參訪
1、參觀當地農塘對地滑區的安定效用
風景綺麗的龍潭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位於桃園縣龍園休閒農場內,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園區內不但水土保持設施完善,還有二座超大型農塘,藉以疏導地滑治理區的地下水,除可安定排洪,更是民眾垂釣的好地方。
2、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導覽
自民國八十五年設置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供作水土保持宣導教學之場所,民國八十七年成立了水土保持解說班,並透過舉辦各項教育活動,還喚起社會大眾對水土保持的了解與認知,並藉由水土保持的義工參與,喚醒人與土地的感情,開啟心中那份愛鄉、愛土、愛山、愛水,關懷大地的情懷,體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道理,每年參訪人數均達萬人以上。園區內所提供的教學設施與功能有:
一、等高耕作:將山坡地沿等高方向開發成小階梯的方式實施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如此除了可以增加雨水滲透進入地表的機會與蓄積雨水的功能外,並可減少地表水的快速流失與所導致的土壤沖蝕。這樣可以兼顧水土保持及農業耕作的方法,稱之為「等高耕作」。
二、跌水:當灌溉渠道經過地形坡度陡峻之處十,因水流湍急所形成的衝擊力道,將造成渠道嚴重的沖刷問題。因此,為減緩溝渠中水流流速及其對溝渠的侵蝕,於適當地點建造垂直落差的構造物,此種構造物稱之為「跌水」。
三、茶王:經歷兩世紀的「正港」茶王〈老茶樹〉,是全台僅存四株超過兩百年的茶樹之一,生長於酸性土壤及溫暖潮濕的氣候,百年來不僅守護著大北坑社區,可說是三水村鎮村之寶。
四、砌石排水溝:為導引並宣洩地表大量水流,於排水路徑上利用天然石塊堆疊嵌合,以防止土石沖刷並維護邊坡安全的排水溝渠,稱之為「砌石排水溝」。砌石排水溝除利用天然石塊外,因具備良好透水性,除符合天然排水之需求外,更具備生態及自然美學的特色。
五、山邊溝:為減緩山坡地的坡度,分段攔截因地表水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因此於山坡面間隔適當距離,沿著等高方向所建造的淺三角形溝,稱之為「山邊溝」。除可利用植生避免土石流失外,並提供田間作業的通道使用。
六、農塘:在低窪地區或溪流選擇適當地點,構築堤壩攔截蓄地表逕流,以提供農業用水之設施,稱之為「農塘」。農塘平日除了可提供人畜日常用水、灌溉、養殖外,也可以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與美化景觀,現在更可以作為人們休閒、遊憩的場所。
七、砌石駁坎:以天然石塊為原料,直接堆砌嵌合於邊坡上,來穩定開挖坡面之邊坡,防止崩塌並減少土石之沖蝕之護坡設施,稱之為「砌石駁坎」。砌石工法除可堅固防護邊坡外,因其具有適當的孔隙,可以提供多種生物生長棲息,是一兼顧安全、生態及景觀的水土保持工法。
八、獨角仙復育區:漫步在復育獨角仙的「自然生態教學園區」裡,時時可見蝶兒飛舞,夏季聆聽夏蟬鳴叫。暑假期間,甲蟲的種類繁多,是親子戶外活動觀察生態的最佳戶外教室。
九、滯洪地:為降低洪水對山坡地下游地區的衝擊,在河床或基地水路上構築橫向構造物,或以挖填方式產生窪地,以所製造的空間來暫時儲存暴雨所產生的大量地表水流,並藉以調節洪水流量來減輕對下游土沖蝕的池堰構造物,稱之為「滯洪地」。
十、百年江家古厝:江家祖先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由福建省丁洲府永定縣來此墾荒闢地,以梯田種植番薯、茶葉、蔬菜、水稻自給自足。江家除了以優異的製茶技術產製茶葉外,第六代子孫江進傳並將茶葉出口外銷,累積了豐厚的資產。後因地層滑動及人丁興旺,原居住的「老屋蹟」〈古厝現址前方山坳處〉幾經勘查後選定現址興建新厝「大江屋」,共計五棟分成正廳與東、西側的內、外廂房,宛如「五虎山下」。
十一、崩塌地處理:因地下水源豐富及土壤吸水性不佳,地盤容易滑動而崩落。先前的鋼筋混凝土牆設計無法有效改善其土石崩落的情形,後採用透水性較佳的箱籠設計,利用鉛絲編成箱籠,裝填塊石疊築,使水份容易滲透。且於土層中加入排水管,導流出造成土石崩落主因之地下水,地盤滑動及崩落的情形即獲得有效的控制與改善。
3、茶園水土保持措施
山地茶園中特別突出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阻礙茶葉產量、品質的提高,因此針對性地採取水土保持措施,無疑對提高種茶效益,具有極為重要意義。
一、建立山地茶園要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因地制宜,搞好總體規劃設計。實踐證明,坡度≥25o的原則不應開墾,已墾的要逐步改造,或退茶還林,或退茶還草。在規劃時,要注意分散建園,不強行大面積連片,不開“光頭山”。在建園中積極推廣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項戴帽子,山腰結帶子,山腳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另外,還要設計科學的蓄、排水系統,以及減少徑流能量的園間工程,即將山地茶園開墾成等高梯層。
二、綠化梯壁,固梯護埂。可在梯壁上種植葡匐型綠肥植物,注意減少崩塌沖刷。據調查,梯壁種植科綠肥爬地蘭可比空白區減少沖刷32.59%,在茶園梯埂種黃花菜,即可保護梯埂,又能增加收入。
三、合理密植,正確佈置茶行,提高梯面鬱閉度。茶樹的種植方式和密植度對園內的水土流失影響甚大。據觀測,水土流失量:叢栽≥條栽,單條植≥多條植,稀植≥密植,順坡植≥橫坡植。因此,適當密植,橫坡等高種植,提高梯面覆蓋度,都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四、合理耕作,科學管理,提高土壤抗蝕性。山地茶園應提倡橫向等高耕作,以緩和地表徑流。另外,應改鋤梯壁草為刀割。園邊路面植樹留草,既減少水土流失,又改善茶園生態小氣候,提高茶葉產量、品質。
五、充分利用山地草資源優勢,實行茶園全面覆蓋。茶園鋪草是減少水土流失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實踐證明:在20o的茶園沒鋪草是鋪草土壤流失量的8.2倍。
4、茶園水土保持工法
臺灣茶區初始即以山坡地為主,早期集中在北部丘陵台地,後經多次興衰更替及市場變遷,逐漸向中、南、東部分散移動,但仍然以山坡地為主要範圍,近年來高海拔茶園面積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茶園的水土保持亦期以合理利用土地之方式,以保持茶產業之永續生產。有關茶園水土保持工法介紹如下:
一、山邊溝:在山坡地毎隔適當距離沿等高位置所構築之三角形淺溝,可減短坡長攔截逕流,減低沖蝕,並可作為田間作業道路。
二、平臺階段:在坡面毎隔適當垂直距離,沿等高方向,構築多條連續階段,可減緩降雨時坡面水流速度以抑制逕流,防止土壤沖蝕,達成坡面土地安全利用。
三、駁坎:以混凝土或是砌石所築成之護坡設施,可防止及攔阻填土或開挖坡面所造成之崩塌,以穩定邊坡,減少沖蝕。
四、跌水:溝渠坡度陡,水流速度過快,就會發生溝底沖蝕,在適當地點建造垂直落差,可以減緩流速,安定渠道。
五、L 型側溝:於坡地道路內側構築之 L 型混凝土排水溝,利於宣洩逕流,防止溝身及路基沖蝕,保護邊坡防止崩塌。
六、式草溝:複式草溝中間鋪設卵石,視溝寬適度調整寬度。可宣洩逕流,防止土壤沖蝕,保護溝身安全。
七、高耕作: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實施栽培耕作,可增進水分入滲及保蓄,並可抑制坡面逕流減少土壤沖蝕。
八、草:在茶園內種植草類,可保護土壤免受雨水的沖蝕,而且還可以供應有機質,以維護土壤肥力。
九、蓋:以花生殼、甘蔗渣等有機資材,覆蓋於地表,可作為有機質補充來源及防止雨水沖刷土壤。
十、風林帶:在茶園週邊種植林木,可以抑制風速,減少茶樹因強風造成之生理或機械傷害,且減少水分蒸散量。
目前茶園多位於山坡地,面對氣候異常變化,更須在事前就做好各項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讓坡地茶園之邊坡能夠和強降雨之侵蝕相互抗衡,以維護農民生命財產之安全,保持優良的茶園生產環境,並確保山坡地茶園的持續性生產。
參加對象:本校教職員工
(二)討論活動:參訪完畢之後,回到本校教師研習中心,進行參觀討論和心得分享。
參加對象:本校教職員工
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大合照
戶外教室導覽照片1
戶外教室導覽照片2
戶外教室導覽照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