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他在兩廳院的 33 年──這裡是技術部經理曾文賢的辦公室

2019兩廳院目擊者計畫/ 王新茜

這次要開箱的是──兩廳院演出技術部曾文賢經理,現在 60 歲的曾文賢,至今已在兩廳院工作 33 年,想走進他在兩廳院的時光,就從辦公室開始。看牆上一張張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演出海報,還有藝術家簽名,不見任何斑駁、黃漬,時間彷彿在這個辦公室中凍結。

攝影/王新茜

開箱亮點 1:理工腦

電機背景出身的曾文賢是個理工人,畢業後做過幾年相關工作。1983 年,當時他只有 20 多歲,因緣際會踏入剛完工的臺北社教館劇場,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城市舞臺。這座在 36 年前剛完工的劇場,在當時的臺灣可是最新的劇場,就是這裡牽起了曾文賢與劇場的連結。他回憶,「第一次看到劇場、進到劇場,我就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工作」,長達 36 年的劇場生涯從此開始。當時的臺灣,具有相關劇場技術經驗的人很少。除了國外設備廠商的交接訓練,其餘都得自己摸索、學習。

理工人的腦子如同舞台上層疊的機器運作、秩序分明,要在時間調配與演出順暢之間取得平衡,是他難得透露私人情緒的時候,就是因為工作流遇到挑戰、需要修繕吧!身為演出技術部經理,這種時候就需要捲起袖子、擔當工程師的角色。

開箱亮點 2:監視器

曾文賢的辦公室裡有一台小電視,可以看見即時的各個舞台。他舉起遙控器,快速的流轉於各個頻道,帶我們看向他口中的「NT」(戲劇院)、「CH」(音樂廳)、「ET」(實驗劇場)、「RH」(演奏廳)。桌上除了各個場館的節目手冊與技術書籍,更有一本厚重、精裝的工程契約書,上面貼著五顏六色的標籤紙。

曾文賢說,演出技術部同仁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替藝術家「提供演出專業技術服務、解決技術問題能力」,技術人員也要能夠練就一身「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能夠發現問題」的功力。他回憶起好多年前兩廳院有一場表演,藝術家的要求是要在場館中「下雪」。為了這一場雪,那時他先飛去藝術家在韓國的表演現場考察,把一切細節紀錄下來,並且為接下來的臺北場演出做足準備。

攝影/王新茜

攝影/王新茜

開箱亮點 3:甘特圖與槌子

坐在曾文賢的在戲劇院辦公室裡,我試圖開起一扇窗戶,希望透過他放在空間中的物件,看見不同以往、不單是表層的那個他。我指向甘特圖,他說起兩廳院的展望;再提到那頂印有「001」的紅色安全帽,他繼續說起勞工安全、丙級證照。櫃子上的「槌子」來自 2016 年兩廳院演出設備系統整修工程-舞台機械設備工程動工儀式的「槌子」,牆上是未來整修工程的甘特圖。就是這裡連結起兩廳院的過去與未來。

開箱亮點 4:香氛精油

曾文賢的辦公室裡沒有什麼個人的影子,話語中也聽不到離開工作中的他。直到門上的一張海報,成為了這場對話的轉機。他的門上貼著 2009 年來臺演出的基洛夫芭蕾舞團簽名海報。我跟他說,那時的我小學 4 年級。他貌似有些嚇到了,也終於提到了一些離開兩廳院後的自己。例如他有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女兒、一個比我小幾歲的兒子,還有一個愛玩寶可夢的太太。他們一家的周末活動便是他開著車,載著一家大小去抓寶。桌上的芳香機則是太太的興趣,讓辦公室充滿一股緩和的氣息;他的茶葉旁邊,更擺著幾罐保健食品。蓋子上寫著數字順序,甚至有罐畫上了眼睛,簡單明瞭的標示。在辦公室中,除了充滿歷史感的海報、檔案,只剩這幾罐營養品,提醒了我曾文賢的年紀,因為在言談之中,絲毫不覺年老的痕跡,感覺永不停歇、充滿活力,源源不絕。

攝影/王新茜

「老照片」/曾文賢經理 提供

開箱亮點 5:老照片

曾文賢:「每一場演出當作自己的演出。」

1986 年,年僅 27 歲的曾文賢,加入即將完工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1987年10 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正式開幕。那一年邀請到了紐約市立歌劇團來到臺北演出。說到這裡,曾文賢打開手機,是一張他與歌劇團工作人員在舞臺上的合照,他要我找出哪個人是他?我看見的是照片中年輕的曾文賢。他一路從基層技術人員、組長,直到現在的演出技術部經理;當槌子、甘特圖、監視器,躺在他辦公室的各處,如同他作為「兩廳院員工」的鐵證與寫照,而這身份早已植入他的心中,無法與其分離。這兩小時的對話,彷彿走進歷史與時間的長廊;訪談中,他曾這樣說:「我總跟大家說要把每一場演出,當作自己的演出。」這就是曾文賢身為技術人員的信念吧—幕後與臺前共構,才能成就演出,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