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紋 · 知聞

🔶策展人: 許雍Yukan Masa 

🔶指導老師:李文環

 

近幾年在我國興起了一波重現傳統工藝的熱潮,各個縣市、社區、學校或民間協會,陸續開辦許多的傳統工藝之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傳統工藝之技術與傳承族群文化的知識脈絡。

文化反映了許多族群的記憶,因台灣擁有許多不同族群的緣故,使得台灣的族群文化產生出了獨特的多元性與包容力。為了有架構與系統的保存族群文化,我國在民國71年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並分為「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共14類,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頁中,也設置了有關原住民文化資產的專區。

民國110年,排灣族織布工藝家,許春美女士(Ljumiyang.Pacekelj),登錄為文化部所認定的「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保存者」,一直以來都在織布的她,終於被國家肯定,終於讓世人看見排灣族織布工藝的美好,心中甚是歡喜。這一路走來不容易,因歷經了許多的風浪與時代的無奈,民國40年代的「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就是其中的大風浪,為了邁向更美好的生活,政府提倡全新的生活方式,此生活改進方案為禁止說方言,遺棄舊有的傳統生活習慣等等,所以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部落族人也只能聽從並跟進此政策,以至於排灣地織文化逐漸的在部落裡消失。

排灣族織布之技法極其高超,從si san lekelekan(纖理),qemeljesai(整經)到si tjenunan(織布)都有嚴謹的步驟與程序。主要使用之線材多為苧麻,再進行製線與染色,成了線材後才開始整經及織布。一塊布的底組織分為pinakaitan平紋及kinaljaqeljesayan(斜紋),而圖紋,顏色,技法都相當的豐富,織作的難度也相當高,所以排灣族織品可說是細緻之代表。布上的紋路更是蘊含了深厚的排灣族生活規範與知識美學。

所以圖紋對於排灣族來說,是族群生活的提醒準則,是民族的信仰根基。每個紋路都有使命,無論是紋路背後的神話傳說,規矩禁忌,淒美的愛情故事,都在告訴人們,如何成為真正的人,成為排灣。而織出來要成為服飾的vinecikan紋路/文字,要穿戴在身上,才是完整的織布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