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提供孩子們一個學習成長的環境,而學習成長不單只在學科領域中學習。在青山Time的自主學習時間裡,孩子能成為自己學習道路上的小小駕駛,摸索學習可能朝向的方向,嘗試決定學習的方法,速度有快有慢,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沿途風景的美好。
好奇,從生活的小事開始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疑是孩子們學習的開端:抬頭望向晴空萬里的天空,開始對浩瀚的宇宙有了好奇;大下課時與同學進行三對三的籃球競賽,開始對籃球的彈力有了疑問;看著書桌上凌亂的堆滿文具,有了想解決的問題;校本課程的田園區教學,對大自然的動植物有了興趣。
只要對生活小事開始留心,對環境周遭開始覺察,有了問題的產生,便會是最好的學習題材。
好奇後,接下來呢?
倘若孩子們的好奇僅止於好奇,那問題被解決的機會恐慢慢消逝。在青山Time課程裡,孩子們的天馬行空有了解決的空間,好奇得以無限延伸。而教師,試著接住每一好奇,在步步引導下,孩子們學習讓問題具體化,也步步走向解決問題源頭—我想研究,但我該「如何」研究?
探究問題前,孩子們更多需面對的正是學習規劃。當目標問題訂定後,學習考量探究進行的可行性、時間安排、探究方式等,過程中反覆的詢問自己,反覆的不斷修改,一點一滴的學習累積經驗,不斷產生和自我的關連,也更加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相信有了相信,簡單也能很不簡單
即使有了諸多完善的規劃,但有時總會事與願違:可能探究時發現實際操作難以實踐,可能探究後發現與原先預期的成果有所差距。不同探究後的結果下,都是下次學習的最好經驗。
而我們的角色,正是在孩子們每次勇敢的向前邁開大步時,給予最溫暖的支持及鼓勵,相信孩子們成長的每一腳步,都將成為日後經驗的積累,有天,原先那簡單的小好奇,也能茁壯成為不簡單的大夢想。
孩子們在青山Time課程中的探究階段常遇到「天不從人願」的狀況,當美好的想像開始幻滅,他們開始覺得事與願違,於是被迫在探究過程中停下來做調整或改變。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碰到兩大問題,而老師又是如何引導孩子成功跨越這些突如其來的考驗呢?
一、進度無法掌握
即便在計畫階段已經規劃好探究進度,但是孩子實際操作才知道,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因為查資料時才發現,網路上有好多不同的說法,要花時間看懂或比對;因為動手做時才察覺,某些步驟比想像中的還困難,所以得反覆嘗試。另外一些孩子是因為,在探究過程中有了重大的發現,決定延續這項發現,繼續深究,最終造成當次預定的進度無法如期完成。
老師們樂見這樣的改變,首先會帶孩子正向看待這些變化,鼓勵孩子停下腳步重新檢視當時的計畫,進行彈性調整,有些孩子則因為對主題的興趣,選擇在課餘時間繼續投入探究。
二、難度超出預期
探究中有太多的未知數,「這塊木頭,我怎樣都鋸不直!」「我已經塗了好幾層,這個盒子就是無法防水!」「電池明明有電,燈泡就是無法亮」當出現這些突發狀況時,孩子原先規劃的探究不得不中斷,因為得先解決眼前的問題才能進到下一個步驟。首先鼓勵孩子別排斥困難的出現,一旦克服了,將會使你的研究更完善周延,接著讓孩子推論可能的原因,並且說出目前已經做過的解決方法,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建立「發現問題-探究成因-提出解決-評估成效」的問題解決步驟。
大部份的孩子都很願意解決困難,但往往試了一種方法後,因無法順利解決,就會認為自己辦不到而退縮。教師的功能在協助孩子試著從各種角度嘗試解決,在不直接提供答案的狀況下,提出問題幫助孩子思考或是聚焦。
無論是「進度無法掌握」或是「難度超出預期」都會造成孩子在探究過程中產生遲疑,而這些困難若沒有經過適度引導,會使孩子停止向前。如果這些意外的插曲,能夠使孩子停下來重新思考,那麼這樣的停頓,就能讓孩子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累積能量。在探究階段充滿了變數,看著孩子心中從問號到驚嘆號的過程,就是探究階段最美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