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裡的阿德勒

林湘玲 老師

  近期讀心理學家阿德勒,他提到每個孩子心中都有4個渴求,也就是所謂的4C(Connection、Capable、Counts、Courage),只要掌握4C原則,就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且有勇氣的孩子,對孩子來說,規矩帶來行為的依歸,而班級經營更是幫助他們開心獲得4C的指南針。

  「耶!我是今天的午休leader,要看大家有沒有乖乖睡覺」、「可以幫我當證人算獎章數量嗎?我要玩戳戳樂」,二十坪大的教室,充滿著遊戲闖關的樂趣、任務挑戰及家的溫暖,這些都是低年級班級經營中的一環,環環相扣且無比重要,因為每個細節都間接地讓孩子喜歡來學校。

  善用空間。有趣且富教育意義的空間布置,對孩子的品格養成,有加成的效果。如教室後大佈告欄上的「一班都是長」,無時無刻提醒著孩子要成為有能力自制、自律的班上小長官;教室前方的小白板,平常可讓玩戳戳樂戳到畫畫的孩子,邀請一位好友塗鴉留念,午休時,它又變成了leader的威風告示板,幫忙登記午休乖的孩子,只要前天午睡第一個把中餐吃完且能快速安靜睡覺的乖孩子,就能成為隔天的午休leader,這是個人人皆有機會的目標任務。來上學,不只有學知識,還能期望成為更棒的人。

  活用人間。孩子,都喜歡玩,教師訂的班規若沒有趣味性,只是淪為沉重且效果不大的期望目標。在賞罰分明的班規下,「戳戳樂」成為學校生活的小獎勵,而老師不用再費神另外製作集點卡,善用學校既有的活動,如搭配學務處的獎卡,孩子只要累積30個獎章就可以玩戳戳樂,達到50個時,則再玩一次,讓孩子在行為規準上,可以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掌握時間。孩子一早進教室,就讓他們習慣性的精神問早,進而靜心閱讀共讀書,老師則不用疲於盯每個孩子繳交作業狀況,因為口令長樂於叮嚀每個簿長查收功課,且無漏網之魚;「喝水上廁所,健康好寶寶」,下課時,四個健康長站到教室前方,盯著四大組的同學一起喝水乾杯,把喝水瑣事變成有趣的事。一整天的學習節奏,跟著老師的班級經營井然有序,孩子在校學得開心,更學得安心。

  有人說,因為上帝無法親自照顧每個孩子,所以有了母親,母親的愛溫暖了孩子的心;之於有老師,是因為老師是孩子成長的安心網,他引導了孩子學習學問和做人處事的機會,也滿足孩子想得到大人的肯定。良好的班級經營,不只對教學有相輔相成的效果,甚至會成為孩子長大後的珍貴回憶。

康橋,我的家!

駱家瑩 老師

  「媽媽!我忘記帶餐具了!」「老師對不起,我把妳叫成媽媽了!」

  「爸爸!我上一節課看的影片好有趣!」「啊!老師!我怎麼把妳叫成爸爸了!」

  親愛的孩子們,雖然被叫成「爸爸」也讓我有點傻眼,但老師心裡還是很開心,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你們在這個「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你們習慣的依賴,這種親密的連結,讓我們師生間的情誼可以更緊密的依靠在一起。

  在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角落,那個地方讓你感到放鬆、不再緊繃;在學校,教室就是孩子的家,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會想帶到那兒釋放。我喜歡教室裡讓孩子有歸屬感,也許是透過一抹親切的微笑,也許是藉由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是一面記錄學習歷程的牆,也許是一張張照片、一幅幅作品的張貼,讓孩子慢慢在心裡一點一滴累積彼此的信任感。我相信,唯有當孩子能安心在教室裡學習時,他才會喜歡學習,進而享受學習。

  喜歡,是一股力量,它會讓你變得勇敢,願意去嘗試自己從沒經歷過的挑戰;喜歡,是一種正向思考模式,它會讓你變得堅強,明白大家對你的期待源自於愛。我時常和孩子述說自己的求學歷程,告訴他們身為老師的我,也曾經遭遇困難挫折,進而努力向上;我也會和孩子談談自己的家庭生活,有時從手足衝突聊起,有時從身為母親的角度切入;我更喜歡分享自己的旅遊經驗,讓孩子們知道世界那麼大,唯有先充實好自己,才能有更深厚的基礎去了解這個廣闊的世界。當然,除了「說」,我也「聽」,聽孩子們天南地北的講家人、講補習、講聚餐、講猜謎、講冷笑話……,這一來一往的互動,都更加豐厚了我們的情感。

  在小學階段,老師的工作往往不只是課程教學,還有更大的層面來自於對孩子生活的關心。康橋就是一個會讓小朋友愛上的城堡樂園,他們因為喜歡,所以安心的在這裡成就夢想,讓自己從稚嫩中慢慢茁壯,讓自己從未知變成富有,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老師早安,同學早安!我,回來了!

范健樟 老師

空間的歸屬感

  「家」,不但是孩子溫飽的小窩,還是心靈寄託和情緒宣洩的場域,更是個永遠展開雙臂熱情招呼的避風港。班上孩子一早下課,就如同一隻隻雀鳥,等不及簇擁在老師身邊旁分享昨日在家的點滴,孩子們傳神描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老師則時而驚呼、時而給予溫暖的回饋,這些天經地義的自然情懷,是亙古不變的人倫法則,也就是家的溫暖,而孩子的第二個「家」,就佇立在學校中,就隱藏在教室裡。教室內所有布置以孩子的元素為主體,充滿自信笑容的照片、用心寫給老師的卡片、上課共同討論的小白板與學習單等等皆是最佳素材。從環境潔淨且布置主題多元的教室,帶出孩子們心靈歸屬的認同天地,當孩子認同這片空間,他們就會視同為像「家」一樣的存在,來學校上學,就是回到他們第二個「家」。

人與人之間的絕對溫度

  「餐桌上的溫度」-吃在一起,心就在一起;「教室內的溫度」-當故事在哪裡,感情也就凝聚在哪裡。

  在我的教室內,所有的物品都有一個專屬的故事。孩子疑惑的問:「老師你教室怎麼有這麼多娃娃呢?」我則像位爸爸的說:「孩子,拿張椅子坐下,讓我為你說說「他們」的故事。這些娃娃都曾經是一位學長姐,在學校因某些因素而不得不轉學,老師就會依照他的性格,買兩隻個性相近的娃娃,等到學長姐在學校的最後一天,我與全班會送給他們一個天大的驚喜,有時與學務處一起串通好,有時與中外師還有全班同學聯手,製作專屬影片、唱首動人歌曲,讓他們的心情洗一場難忘的三溫暖。最後在娃娃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一隻他們帶走,一隻留在班上,就彷彿他不曾離開我們,我們也用永遠陪伴在他身邊,在那當下,我們全班也哭成一團……。」我順手拿起這隻猴子娃娃說:「這位遠在美國的學長,今年教師節還有打電話給老師,他的娃娃至今還擺放在他床頭呢!這娃娃16年了,如果再加上他的年紀,他現在已經26歲了!」

  孩子們才感受到:這個班級是有溫度的,是重感情的,像「家」一樣重視自己。

兩年的精神時光屋

  每個老師把班上所有的孩子視如己出,自然就會在短暫的兩年如同家人般付出,毫無保留。孩子的感受其實很敏銳,他們能輕易感受到老師的真愛。溫暖來自陪伴 平凡也珍惜,不揭傷疤的溫柔包容、無須任何理由的陪伴,畢業後孩子回想兩年過去這個「家」給他們的一切,曾讓孩子在不安中靠岸,離去才知珍貴,方能真正感受到「教室」的溫暖,「教室」中有一個人等你回家,孩子的心都是暖的。一間「教室」的溫暖需要「全家人」共同打造,師生的感情溫度,真令人魂牽夢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