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這樣讓孩子們喜歡來學校

賴怡君 老師

  喜歡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喜歡一首歌、喜歡一幅畫、喜歡一位女孩,看似平凡的日常,因為是心之所向,所以蘊藏著一股力量。因為喜歡而安心;因為喜歡而堅持;甚至因為喜歡而願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每位孩子扣除睡眠時間,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媽,我去上學囉!」「爸,我回來了!」孩子每天帶著怎樣的心情說出這兩句話,是滿臉落寞的愁眉苦臉?還是滿心期待的笑逐顏開?要讓孩子喜歡學習,必先讓孩子喜歡來學校,進而善用這股喜歡的力量,打從心裡有了意願後,讓孩子自發性的積累能量,因此學校經營的極致就是:如何讓孩子們每天高高興興的來學校,又能高高興興的回家。究竟康橋有什麼樣神奇的魔力,能讓孩子喜歡上學呢?

一、學校是孩子們心靈歸屬的天地:因為喜歡而心安

上放學溫暖的問候

  一踏進校門,孩子開始猜想今天是誰迎接他們,是校長親切的擊掌打氣,還是主任的熱情問候;一到了放學,每位師長親自送孩子到風雨操場搭車,面帶笑容的揮手互道明天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放在心上的,無論在家中遇到什麼不愉快,無論是在學校受到什麼挫折,透過上放學的問候讓每天都是嶄新、充滿希望。

  秘密基地的悄悄話下課時,幾位孩子約定在走廊的秘密基地集合,有的小聲的說著悄悄話,有的約在這裡寫作業,還有的在討論下午大下課要到哪裡玩,看著他們談天說地的模樣,談論的話題雖然沒有太深奧,孩子們深信這是一個安定心靈的小角落,因為有夥伴們的陪伴。

動靜之間的默契

  圖書館的樹屋,孩子們喜歡聚在裡頭看書肩併著肩著討論書中的內容,孩子們在意的不是故事情節精不精采,而是在這個小空間裡,很有默契的降低音量和好朋友談論共通的話題。除此之外,校園中大大小小的十個運動場域,孩子可以選擇所屬的空間,進行遊戲、跑步、打球等運動,過程中,孩子們真正在意的不是運動項目下的輸贏,而是一起揮汗、一起吶喊,會心一笑的默契。

  學校營造著這樣的氣氛、打造出這樣的空間,充滿家的自在感,有著家人般的默契。這裡有他喜歡的老師、喜歡的同學和喜歡的環境,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喜歡上這樣的康橋!


二、學校是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舞臺:因為喜歡而主動

有魅力的活化課程

  課堂上,老師畫了一個歪七扭八的格線,孩子們一致認為這個格線畫得不夠標準,一心想要把它畫整齊,於是產生探討數學平行與垂直的動機,孩子自然而然的產生求知的意願。想讓孩子喜歡學習,並非單純的趣味化,而是老師提供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適時的拋一個能誘發思考的問題;甚至是適度的給予有難度的學習挑戰,引發孩子的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就能在過程中激盪出學習的火花。一樣的課本、一樣的四十分鐘,透過教師團隊的課程設計,我們有了豐富而完整的中文、英文課程,以孩子們的思考脈絡設計活化教學,讓孩子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的學習,不只讓課程「活」了起來,也讓孩子的思考「活絡」了起來。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與重視時,將會更主動的思考,當孩子靠自己或小組的力量發現答案時,那陣歡呼聲比考一百分還珍貴,接著下課後,孩子會睜大眼睛好奇的問老師:「老師,我們下次教什麼?」

我做主的青山Time

  孩子的學習往往由大人安排要學什麼?要怎麼學?而青山Time是一個可以自主決定探究內容、方法的課程,從確定題目、擬定計畫、進行探究到成果展現,孩子在思考、判斷、選擇、決定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自我。每一個主題都是孩子有感而發,生活中孩子所面臨的一切都有可能化為問號,他必須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探索未知。當大人放手交給孩子選擇時,他反而會更審慎的思考;當大人尊重孩子的決定時,他反而會更仔細的判斷,也因為過程中我們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與決定,無形中這股信任感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其中。

  在自主學習的舞臺上,孩子不是臺下賣力鼓掌的觀眾,只能靜靜的看著臺上照劇本演出的老師;而是站在臺上的主角,有自己的劇本,有自己的表演方式,因為可以真真切切的參與其中,並盡情的展現自我,孩子就會對這樣的舞臺情有獨鍾。

三、學校是孩子們全人格身心健全成長的場域:因為喜歡而期待

挑戰自我的菁英活動

  「我想快點升上中年級上探索課!」「我三年級時一定要參加小鐵人!」「我想挑戰五年級的長泳任務!」「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去登雪山!」每個康橋的孩子都很期待小學的菁英活動,因為喜歡,所以孩子們小心翼翼的把這些渴望的種子放在心上,直到實現的那一天。校內菁英活動的目標在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硬實力:透過游泳課程培養體力、耐力;藉由小鐵人活動培養意志力、挫折容忍力;在探索課程中培養挑戰的勇氣與信心;最後在畢業前的圓夢雪山領畢業證書的活動中學習克服困難、再造顛峰的視野。這些活動的影響力不只在當下,而是所有康橋孩子共通的話題,也因為搭配異齡學習的課程,加深了活動感染力,由學長姐親自進行經驗傳承,讓孩子學習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最終身心就能真正的成長茁壯。

充滿生命力的田園課程

  田園區是另一個受孩子歡迎的場域,每年期待領角鴞的到來與孵化;期盼著臺灣百合的復育;渴望參加賞螢的活動,看著孩子蹲著尋找水生池小蝌蚪,仰頭看著的楓香上的蜘蛛網,這個與天地最近的教室,令孩子神往。田園課程是生命教育的原點,孩子可以從大地的脈動中,感受環境的生命;從植物的觀察中,知道生命的存在;和動物的互動中,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同學的共學中,啟發生命的關懷;在自我的省思中,得悟生命的價值,這樣單純的喜歡其實充滿驚喜與價值。

迷人的大下課時光

  二十分鐘的上午大下課及三十分鐘的下午大下課,是孩子珍視的時光,康橋提供足夠的下課時間讓孩子可以在適當的地點從事動、靜態活動;課堂中全心投入,下課時就該擁有自由的片刻,以抒發壓力。大下課要去哪裡?要和誰去?要做什麼?對孩子而言是一門值得深入思考的有趣學問。臨時需要請事假離校的孩子,都會要求爸媽讓他們大下課結束再離校呢!可見大下課的時光多麼的迷人。

安全的試錯體驗場所

  由於孩子個性的發展需在團隊的互動過程中完成,從與生俱來的個性,到人格的培養,逐步建立品德,最後成為自立的個體。在過程中,孩子常常需要調整與修正,每一次重來、每一次改變都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決心。學校是個安全的試錯場所,我們坦然接受孩子的錯誤與失敗,即使跌倒了,他也願意迎接下次的試煉,甚至期待接下來的挑戰,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學會內省,進而形塑健全的人格。等到離開學校,孩子已具備強大的身心,面對各種人生的考驗。

  大人對孩子的過度期待,因為非自願性而造成孩子的壓力或反感,但康橋的課程與活動卻是激發孩子自發性的期待,成為一股動力,讓孩子在團隊中發展個性並陶冶品格。

  孩子喜歡上學後,便能在學校得到歸屬感、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進而對於所有的課程與活動有滿滿的期待感,最終會成為一股美好的循環:孩子開心的出門上學,在校認真主動的參與學習,滿載著喜悅與成就放學,回到家迫不及待分享學校的生活點滴,自動自發的完成作業,父母肯定孩子一天的好表現,睡前孩子期待明天的學校生活。

  康橋孩子愛上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學習環境,別小看孩子們小小的喜歡,那是一股力量,因為喜歡而願意讓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