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一 | REPORT 1

「疫苗猶豫」背後的恐懼

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博士於2021年6月22日到6月30日,透過網上問卷(1,654)了解香港「疫苗猶豫」背後的原因


基本數據:

  • 性別:男(782人,47.3%)、女(872人,52.7%)

  • 年齡:18到68歲(平均歲數為38歲)

  • 教育程度:大部分(65.5%)擁有專上或以上學位

  • 每月個人收入:平均值為港幣20,000到39,999之間


「疫苗猶豫」


阮穎嫻在《明報》觀點(2021)提到,「發展中國家很多不夠疫苗,香港卻是有疫苗無人打」,而所謂「疫苗猶豫」的情況不容易知道,「並不是用疫苗接種率就可以計出來」的。

接種第一針的人數


就一項於2021年6月22日到7月2日收集的問卷調查,有42.2%的受訪者已經接種第一針新冠疫苗(698),而已接種的人裡,25.4%表示接種了復必泰疫苗(420)、15.3%接種了科興疫苗(253)、1.5%接種了其他疫苗(25)。


這單一樣本所見,接種人數並未達一半或以上,與香港政府截至2021年6月28日晚上8事的「已接種第一針的人口」數字來看(2,179,528),調查樣本(42.4%)的接種率較實際比例(32.0%)高。

香港「疫苗猶豫」現況

針對還未接種第一針的956個受訪者,47.6%表示沒有打算接種(456人),而有打算在未來三個月內接種的和打算在三個月或以後接種的分別為31.2%(298人)和21.1%(202人)。

根據阮穎嫻(2021)對於「疫苗猶豫」的定義,即人們處於「介乎決心要打決心不打之間」,本樣本有466人(約29.8%)有「延遲接種疫苗,但可能最後也願意打」的情況。當中,預計會選擇復必泰疫苗的有352人(75.5%),而科興疫苗的則有114人(24.5%)。

由此可見,香港「疫苗猶豫」的情況

「疫苗猶豫」的原因

透過文字雲(word cloud)去分析受訪者不接種疫苗的原因,發現大部分的回應都涉及「怕」、「害怕」和「驚」,不外是怕危險、怕有風險、怕有後遺症、怕過敏、怕死亡。種種原因的害怕和擔心,有可能是因為風險認知的偏差,而阮穎嫻(2021)也提到,這種偏差有可能來自市民自身的偏見,比如的「遺漏偏見」(omission bias);另外,資訊的傳播都有可能會影響市民對於疫苗風險認知的評估。

為釋除市民對新冠疫苗的疑慮,公共衛生專家應多了解市民猶豫背後的原因,以提高接種人數

本文字雲並不包括以下的停用詞/意義不大的詞:有、的、不、打、沒有、唔、對、會、後、性、及、要、係、大、想、都、中、事、任何、冇、和、因為、在、是否、無、率等。

本文字雲也不包括出席少於5次的詞。

參考資料

阮穎嫻 (2021, June 29)。疫苗猶豫成因多面睇明報, 觀點。

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並使用本網站提供之格式:

曾姿穎(2021)。《「疫苗猶豫」背後的恐懼》。浸大受眾研究。 https://sites.google.com/hkbu.edu.hk/buar/research/covid-19-research/covid-01

Tsang, S. J. (2021). Fear and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BUAR. https://sites.google.com/hkbu.edu.hk/buar/research/covid-19-research/covi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