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談話聚焦於「不存在劇場」團隊對劇場空間和創作觀念的深刻反思與實踐。他們將自身空間視為一片肥沃的土壤,一個讓藝術家如種子般紮根、自由成長的平台,突破了傳統劇場以舞台和觀眾為中心的框架。團隊認為,表演更多的是一種促進人群聚集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創作過程本身及其中所孕育的關係生態系統,而非僅僅作品的呈現形式。這種觀點反映出他們對「被看見」的焦慮,以及跳脫傳統劇場限制的掙扎,同時意識到新形式劇場必須在維護現有空間的同時,創造更多元的藝術脈絡,幫助藝術家超越短期計畫帶來的斷裂感。為此,他們積極舉辦讀書會和分享會,促進藝術社群的持續對話與關係經營,試圖打造一種日常化且深度連結的藝術生活方式。
主持人在對話中進一步將劇場概念連結到斜槓青年創作體,以「斜槓」為切入點,強調創作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手段與形式的重要性。例如團隊從肢體喜劇轉向面具表演,這種轉變往往基於對場域氣質的直覺感知,進而形成嶄新的創作語言。面對創作上的挑戰,團隊選擇尋求專業支持與外部創作者或顧問的陪伴,重視交流合作。主持人同時指出,不存在劇場作為一個「artist-run space」,重視藝術家的自主性與創作責任,空間本身提供包容且自由的環境,讓藝術家能獨立推動作品,而非被動依賴組織的資源或管理。團隊傾向隱身幕後,讓表演自然發生,避免過度干預,並鼓勵藝術家主動承擔創作和營運的責任。
在談及創作自由與藝術環境時,團長昱清分享了他們在舞蹈專業訓練中所面臨的美學及制度規範挑戰,表達了對更自由創作環境的渴望。這反映出制度化訓練與藝術創作自由之間的張力,團隊希望突破傳統的框架,重新挖掘藝術本身的自由潛能,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藝術生態系統。整體而言,這段談話展現了團隊對藝術空間功能的重新定義,對創作自主性的重視,以及對藝術生態系統多元發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