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藝術治療,作為結合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包含戲劇治療、藝術治療、舞蹈治療、音樂治療及心理劇等領域,目前在臺灣有著什麼樣的面貌?當我們開始提問並思索「本土化」的時候,反映了怎樣的經驗,又是誰的本土化、描繪了什麼樣的現象和想像?
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合辦的本次論壇聚會「創造性藝術治療在台灣:反思本土化歷程」,邀請諮商心理師王振圍(心理劇領域)、音樂治療師江翊仙、藝術治療師林佳儀、戲劇治療師楊心柔、舞蹈治療師蘇鈺茹等專業工作者與會分享,並由藝術治療師于珮懿擔任主持。沒有預設的標準答案、從一連串的問題出發,一起來回溯亦辯證自身的專業養成與實踐軌跡。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林偉瑜於開場致詞時表示,藝術治療、戲劇治療一直是系所學生關注且感興趣的領域,這次論壇能一次性地找來相關領域、不同的專家來分享,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她也再次向場地方臺南市文化中心、臺南市立圖書館、合辦方與策辦執行活動的碩班同學們等致意,亦期許「南方聚場共享論壇」能夠持續邀請、促成在南部的藝術家、學者或是運用劇場的行動者等等,一起從南部的視角來思考、交流、討論、行動與合作。
接棒主持任務的是臺灣藝術治療學會第十屆理事長、藝術治療師于珮懿。她表達對於校方、場地方的感謝,也提及促成本次三月份論壇聚會的原因。該學會於前一年度10月、12月邀請五大領域專業工作者舉辦論壇之後,感受到來自民眾、同學們對於此領域的好奇與熱情,有感意猶未盡,遂再次相約、以論壇相聚。
第一位分享者為諮商心理師王振圍,扼要介紹心理劇在臺灣五十年的發展與脈絡、學術研究與推廣的進程。心理劇在臺灣,可溯及1974年臺大醫院陳珠璋醫師於院內的心理劇學習團體,爾後五十年期間,歷經多位先行者如鄭玉英、王行、吳就君、鄒繼礎、賴念華、歐吉桐等於校園或社區的推動與累積,國內亦持續邀請國外訓練師來臺培訓、帶領工作坊,訓練本土的訓練師與導演。2010年臺灣心理劇學會的成立,除了為促進國內心理劇的專業發展,也代表國內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導演及訓練師認證制度,本土訓練的心理劇導演獲得國際認證資格。
然而,王振圍亦反身性地提問、邀請聽眾一起思考:當我們說「本土心理劇」的時候,談的究竟為何?對於「本土化」的想像是什麼?從外國訓練師轉向到本土訓練師,就是本土化了嗎?當目前所談的「本土化」、學科基礎卻是來自西方的心理學,本土的實務與觀察又是什麼?回望自己的土地,原住民的文化觀點、臺灣巫宗教的田野反思等等,無論是否將以多元文化諮商為名,又可能如何影響、挪移我們既有知識框架與實踐?
相較於講者王振圍以客觀的事件、時間軌跡作為分享架構與脈絡,接下來的講者舞蹈治療師蘇鈺茹、戲劇治療師楊心柔,則從自身經驗與感受出發,描述負笈國外求學經驗、回國後的職涯工作現況,也以生活中的實例比較自身在不同文化語境之間的看見,有何異同。
一定要是舞蹈本科生,才能學習舞蹈動作治療嗎?蘇鈺茹對於舞蹈有興趣有熱情,但並非舞蹈科系畢業,她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是否喜歡與熟悉這個媒介、持續累積以這個媒介與人工作的經驗,「與人工作的經驗越豐富,才能有越多的資料庫幫助自己在過程中反思」。
但一開始到英國求學,並非總是順利的,她坦率分享起始的諸多挫折與不適應,在課堂上怯於發言也無法參與討論的狀態,也提及與老師面談的那段「路程」─冰冷的寒冬,昏暗的天光,室內一層層的樓梯,房間內的毛毯與坐墊,以及,沒有急著詢問但等候著、靜靜看著她的師長。蘇鈺茹說起那個時候的流淚,沒有邏輯的、但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挫折感─然後,老師說,「喔原來是這樣,我們原來是擔心說你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是你家裡有什麼事情……我們只想要確認一下。如果是這個狀況的話,那沒關係,你慢慢來」。她說,「你就是慢慢找你的聲音就好」,老師告訴她的這句話,讓她感受到很大的信任與自由空間,她也笑稱這或許是在臺灣不太容易體驗到的情緒價值。
回到臺灣,開始發展自己的職涯,「要有SOP」和「寫教案」是她面臨的極大挑戰。「治療關係有SOP嗎?我都還沒見到對方、還沒和對方建立關係,就要先預想整整十幾週的教案嗎?」這之中的確有許多碰撞與磨合,而現在,已逐漸形成一套回應機制的她,溫和地以「土壤」為喻,認為身體就像是一片土壤,「如果國外是小麥,那臺灣就是稻田」,在不同國家、接受不同文化吸納不同的養分,與人工作、在來回往返之間,會有很多的調整過程,「可以慢慢的融合在自己身上」。
呼應蘇鈺茹分享的國外經驗,戲劇治療師楊心柔幽默反問關於「本土化」的想像與期待,例如是否國外月亮真的比較圓,華人就比較害羞,在國外都是怎麼樣但回到臺灣就不適用的這種答案?但她澄清,「本土化」並不是在國外學習、回到臺灣之後才開始;無論是在國外或國內,「本土化」都是在學習、工作的第一刻就開始—「我在國外學習什麼,而我自己又產生哪一些對自己本身文化的理解」,是動態交織反覆辯證的過程,每一次學習或工作的現場,都是調整與重新看見的機會。
她以「戲劇治療」此一專業訓練與職業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其他領域,戲劇治療師在臺灣人數最少、也是最晚成立學協會的,而每一個人回臺之後的生存方式也很不同,有些人繼續從事文化相關工作,有些人在診所執業、有些人回到學校當輔導老師等等,「所以每一個人的本土化都不太一樣,那麼這件事情究竟是什麼?還是要回到『治療』的這個概念、回到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楊心柔延伸分享自己在治療現場的看見,關於臺灣社會中對於年齡的想像、生存的焦慮。那好像是有一套既定想像的,楊心柔說,「高中之後接大學、大學之後接研究所,畢業後開始工作,工作幾年後就結婚,然後大概要幾歲生孩子」,只要不符合這個「正常」的軌道,就很容易有適應困難、強烈的焦慮甚至羞愧感。這些在我們社會當中共通共有的東西,她說,的確是在把自己抽放在不同環境(或國家,例如到國外求學)之後,能夠特別清楚感受到那個框架。
主持人于珮懿則補充分享,浸潤在不同的文化當中,我們會開始覺察到「自己」是什麼;每一個治療師從不同地方、接受不同的訓練養成、畢業,長成各自的樣子,這的確就是創造性藝術治療的魅力。她也以海洋打趣比喻與提醒,真正的環境好比海洋,但我們是否反而期待一個游泳池呢?
接續分享的講者為藝術治療師林佳儀。她以自己的職涯發展為例,切入今日討論「本土化歷程」的主題。大學時念心理系、研究所階段到美國學習藝術治療的她,坦率直言:「回到臺灣之後,沒有(藝術治療師)這個東西啊,所以我剛回臺灣、就是去看看能否考心理師證照」;「回到臺灣之後,藝術這個東西好像就不知道散到哪裡去了」,得要到處向不同的機構去說明什麼是藝術治療,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服務。
但取得心理師證照、進入臺灣的職場之後,也和她原本想像的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工作不太一樣。林佳儀說,對於他人如何評價、看待「新手治療師」,有著明顯感受,「權威,或者是那個階級,在臺灣的確是蠻明確的」,這也引發她思考,是否這就是臺灣的脈絡與文化語境?她也觀察到系統合作的能量尚不足,期待的是團隊如網絡般彼此支持並交流專業意見,但往往現實是各自在個別的治療室中單線作業。
此外,她也注意到藝術治療在臺灣很常被當作一種可以加分的「特色」,但作為治療師,還是要嚴肅思考進到不同的工作場域、面對不同的工作對象,都有各自的脈絡與文化,藝術治療在這之中的定位是什麼?該如何把藝術治療帶進場域當中?但是,「脈絡」到底是什麼?她分享當年在美國求學時、授課老師說道「如果這學期上完了什麼都不記得沒關係,但要記得『脈絡』(context)」─「脈絡」就是這麼重要,「但不是只是把這個詞背下來」,林佳儀解釋,「(脈絡)在你的工作對象裡面,這些人的背景、這些人在意的事情,甚至是他們說話的方式」。
如同順著「脈絡」,最後分享的講者、音樂治療師江翊仙,一開始也是先從自己的養成背景說起。她風趣表示,自己原本想要成為牙醫,但因鋼琴老師告訴自己父母、「女兒很有天分」-「就是這句話,我從此跟牙醫漸行漸遠」,改往向音樂邁進。但說起當時的自己,也是在求學過程經歷一番摸索與嘗試,才逐漸定錨在音樂治療這條路上。
「(音樂治療)樂器的使用,的確都很西洋、都是西洋樂器為主」,江翊仙不諱言地談起挑戰,但也進一步反問、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如果今天真的要本土(化)的話,該使用哪種樂器?如何界定你是或不是什麼?」她也於現場帶動唱多首曲子來示範並進一步說明,如果要談本土、欲貼近該文化與語言的脈絡,「歌曲歌詞需要翻譯嗎?怎麼轉譯?要怎麼翻成臺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言?」
她也趁此機會澄清一些對於音樂治療的盲區。她舉例,無論是和系統合作或是和個人工作,音樂治療不是拘泥在樂器彈奏本身,而是「使用聲音」;在治療的過程,也常需要非常多元多樣的媒材。但她坦言,以往經驗當中曾面臨被要求預寫一年份的課程與媒材清單,「材料需要先申請買好、不能更動」,這對於治療師在工作現場,「很難很難工作」。因此,她也呼應前面幾位講者所談到的職涯經驗,小至媒材購買、要求有SOP,大至系統之間如何合作,在實務工作現場都有各自的挑戰與難。
QA問答期間,主持人邀請各講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所知的國內或國外養成管道,例如相關科系系所、畢業後求職現實、國內相關學協會推動情形等。
最後,主持人于珮懿再次點出「創造力」的重要性,以此做為總結:無論是談系統或是框架,關鍵都是在於能看見那個文化、脈絡對「人」的影響,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一起工作,而創造性藝術治療師們保有的「創造力」,就是與人工作時很重要的元素。
編後記:
如果以組織化、建制化作為一判斷本土化歷程的指標,創造性藝術治療所涵蓋的五大領域,在臺灣皆已成立自己的學會、協會,以推動專業發展、認證、學術研究等等,例如,音樂治療領域,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於1996年成立、臺灣音樂治療學會於2023年成立(2024年成為社團法人臺灣音樂治療學會);藝術治療領域,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於2004年成立;心理劇領域,臺灣心理劇學會於2010年成立;舞蹈動作治療領域,臺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於2002年成立;戲劇治療領域,臺灣戲劇治療學會於2025年5月成立。此外,以倡議創造性藝術治療之專法及相關政策推動為宗旨、由前述五大領域專業工作者共同成立之「臺灣創造性藝術治療聯盟」,目前亦已獲內政部同意籌組,預計於2025年11月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