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談話聚焦於囝仔人團隊婉瑜與二律悖反協作體李勻對創作過程中「停下來」經驗的深刻分享與反思。婉瑜提到,團隊在創作歷程中常面臨想要暫停的時刻,有時作品甚至停滯不前,特別是因為個人健康問題、失去動能以及疫情影響,團隊曾經集體暫停運作,選擇休業並召集跨領域創作者,透過圍繞物件劇場及自身關注主題的深入討論,重新審視創作的動機與目標,試圖找到新的方向。
李勻則分享了他們團隊在疫情期間抱持「能做就做」的態度,接下多樣案件以維持團隊生計,卻因過度消耗熱情而感到疲憊與迷失。經過反思後,他們決定減少創作量,專注於真正熱愛且與團隊有深度連結的議題,每年僅推出一至兩個新作品,將更多精神投入於作品的延展與深化。李勻說明選擇創作主題時多從個人經驗和社會觀察出發,強調政治性的關注,如童年與長者、地方語言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將生命經驗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養分。婉瑜補充,囝仔人團隊則逐漸聚焦於當代社會的物質過剩、階層問題與環境議題,透過物件和空間作為媒介,反映社會現象。團隊積極採訪環保場域與物流中心,並引進跨領域創作者共同實驗表現形式,不斷拓展作品的視野與深度。
主持人從「停下來」的經驗出發,引導團隊回顧過去並準備往前推進。團隊坦言,當對某個議題失去熱情時,新的創作主題會自然浮現,創作得以持續推進。即便創作形式有所變化,團隊強調不斷回顧與聚焦創作的本質是關鍵。參與者談及「停下來」與「繼續」之間的界線,認為創作與生活難以截然分離,暫停並非完全停止,而是回收、沉澱與昇華的過程。只要曾經付出行動,那些經驗都會沉澱成未來創作的養分與方法論。這種循環讓團隊得以有意識且持續地在創作路上前行,不斷在生活與藝術間找到新的養分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