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經費來源方面,20%實驗劇團提到他們近期參與了國家語言發展計畫,此類補助經費相對寬鬆,審查與驗收機制不像一般競爭型計畫那麼嚴格,因此給予創作者較多自由度。相較之下,藟艸合作社分享他們多數接觸到的是競爭型計畫,須經過嚴格的評審流程與成果驗收,這也使得創作在某些程度上需回應外部意見與期待,她舉例說明,在面對開放場域、自由移動觀看的演出型態時,文化局可能會要求劇團向觀眾說明觀看模式,以確保觀演秩序與安全。雖然團隊初期對過度引導觀眾有所保留,但在實際演出過程中逐漸理解事先說明的重要性,不僅有助於分散觀眾人流、避免干擾表演動線,也可協助觀眾在新型態演出中找到更好的觀看方式。為此,他們採用了包括設置「最佳視角」指示牌、口頭引導、發放簡章與使用肢體動作等多種說明方式,使觀眾逐步適應此類非傳統表演形式。
在創作方法與團隊發展策略方面,20%實驗劇團的團長周平比喻自己像是在「收集寶可夢」,積極吸納不同的創作元素與手法,不侷限於特定戲劇類型。透過參與小丑課程、利澤偶校等培訓,強化對非典型空間與開放式觀演形式的掌握,並提升觀眾參與感與作品層次。藟艸合作社的芝藟則從自身的舞蹈背景出發,強調她回到高雄後,結合舞者身體經驗與地方資源進行創作,特別著重以「閱讀」城市場域與歷史為主軸的表演形式。透過實地走讀,將高雄的地理與歷史印記轉化為創作動能,展現創作與地方之間的動態連結,也反映了團隊在風格與題材上的自然流動與成長。
在地方深耕與觀眾培養方面,談話指出南部觀眾對新型態藝術的接受度相較北部來說較慢,因此團隊需透過長期經營與作品累積,讓觀眾逐漸熟悉並理解其創作脈絡。這不僅是觀眾的學習過程,也是地方文化政策與審美觀點的調整歷程。例如早期文化局對其作品的非敘事性與命名方式抱持疑慮,但隨著時間推移與持續創作的累積,官方對其風格也逐步產生認同與理解。這樣的信任建立,是透過長期耕耘與在地實踐逐步完成的。
此外,團隊也持續透過服務型計畫進入地方社區,深入理解當地的生活故事與文化背景,並將其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他們並不僅止於再現地方故事,而是積極尋找更多表達與敘事的工具,使作品能在地方場域中發生更深層的共鳴,進一步實踐藝術與社區之間的連結與互相滋養的關係。
總結來看,這段對話呈現出兩個團隊在創作自由與計畫限制之間的平衡努力,也揭示了藝術工作者在地方深耕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與策略選擇,強調了實踐經驗、資源運用與地方理解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