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實驗劇團分享,2023年接下安麗的案子是劇團營運思維轉變的重要契機,這個案子讓他們開始思考「商業合作與創作能否共存」,起初擔心創作會被企業目的綁架,但實際執行中發現,只要雙方有共同目標——讓觀眾覺得有趣——就能在創作中取得樂趣並獲得收入,這讓他們轉念,開始接受商案,也讓劇團從義務性行政走向有償營運。
二律悖反協作體則分享自己的團隊模式較為鬆散,屬於「專案型合作」,她強調自己早期就投入導演與計劃經營,現在的團隊成員各自有不同專長與自由接案的彈性,並非長期綁定的成員,而是以「共同計劃與價值認同」為凝聚力,這樣的鬆動結構也有助於每位創作者發展個人計畫,並於有交集時回到團隊名義協作。而對於團名「二律背反協作體」的由來,李勻也說明,這是源自哲學概念,象徵看似矛盾的情感與價值(如快樂與痛苦、愛與恨)其實能共存,他希望團隊也能如此運作,中心與非中心共存,允許不同的發起點與角色切換,避免僵化的結構。
談話後半,主持人進一步探問「創作如何啟動」,團隊代表提到,有些是由委託單位提出主題而啟動的案子(如安麗),但更多的創作其實是「先有靈感就先做」,即便資金未明也先嘗試,這種邊做邊找資源的創作實踐在青年劇團中常見,也反映藝術創作本身的冒險精神。
最後,雙方討論到「個人創作與團隊責任之間的切換」,並分享彼此如何平衡身份角色,儘管沒有明確的分界,但彼此支持的團隊氣氛是他們能持續共事的關鍵。整場對談在溫暖坦率的氛圍中結束,點出劇團運作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深植於信念、關係與共同價值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