藟艸合作社團長陳芝藟提到年輕時期會想要創新和挑戰自己,認為與眾不同才是好作品,隨著歷練累積,則轉向認為「好的創作」是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能有明確目標、成果和成長,過程中,外部聲音無可避免,如公部門的取向或南部觀眾的陌生感,但這些挑戰反而促成創作風格的磨練與自我成長。
而囝仔人的婉瑜強調創作過程要能自我反思,永遠對自己保有懷疑與對話,不停止質疑或突破自我,這種「不同意就是最好的進步」讓作品不斷有生命力,此外,即使接受外部如公部門或指定命題的案子,創作者仍希望能在作品裡保有精神價值和主體性,用持續溝通尋求平衡,不被現實完全吞沒,內部團隊經營同樣重要,如透過讀書會、理念交流或堅持物件循環利用等,共享核心價值觀,支持彼此在合作中的刺激與成長。
討論還觸及到「不得不創作」的內在驅動力,真正有推動力的好創作未必是理性思索的結果,而是到了不創作不行的境界—一種來自生命深處的動力,此外,即使面對補助、命題和現實考量,團隊之中也有人選擇保有任性,堅持作品本意與精神,認為只要在外部框架裡持續嘗試「溝通」與「彈性」,仍可維繫創作自由和真誠。整體而言,好的創作來自內外平衡:一方面對自己核心價值與理念的堅持,另一方面在現實條件下能彈性應對、溝通協調,讓每個作品都能在推力與反思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