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尉楷的講座中,他回顧了自己從2016年開始接任山東野劇團團長的經歷,並分享了劇團如何轉型為職業化運作的過程,劇團如今擁有正職和兼職夥伴,並且深入參與社區與部落的文化與社會活動,尤其是自2020年起,他在東華大學參與了USR計劃,將戲劇與學術結合,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將質性研究變成具體行動,進而開創了劇場和社會實踐的新模式。
2020年,劉尉楷參與了東華大學的USR計畫,利用質性研究方法與戲劇結合,帶領學生深入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他回憶當時與社會系學生合作,原本想聚焦於環境議題,卻最終轉向探討部落遷移的故事,這個轉變促成了一齣特殊的戲劇作品,將部落的生活與歷史融入情節。
劉尉楷首先提供關於東部部落的知識,部落雖然地理上偏遠,但其經濟體系早於便利商店的出現便已成形,從卡拉OK到雜貨店,部落的自給自足體系在他年幼時就已運行。而學生田調時發現,許多部落居民逐漸依賴國家公園內的便利商店,而非部落原有的經濟特色,這引發了團隊創作的靈感。
該劇的演出模式分為兩部分:一是由族人帶領觀眾進行部落導覽,二是隨後展開的戲劇演出。觀眾在部落的街道、家屋、荒地與河堤間穿梭,最終在空地會合,這種設計不僅使觀眾沉浸於部落的生活場景,也讓居民重新審視自己的環境與文化。
劉尉楷同時也分享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舊部落與現今居住區的歷史脈絡。部落居民原本生活在山上,但因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歷史影響,被迫遷往山下,這些遷移過程深刻地影響了部落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他提到,國民政府透過懷柔政策誘導居民下山,但所分配的房屋不僅狹小,還需透過貸款購買,進一步加重了居民的負擔。
在演出準備過程中,劇團搭建的燒烤店場景意外成為居民們的社交中心,甚至在正式演出前的七天內正常營運,居民們不僅維持場地整潔,還在觀眾離場後繼續使用這一空間,展現了戲劇無形之中對於部落日常生活的實質影響。
在劉尉楷的另一個製作《熊下山》中,他與部落青年共同創作了戲劇,探索了另一個部落的故事。這個部落與外界的連結較少,交通不便,但這反而使得當地居民對外來者充滿好奇與接納。儘管在演出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如地主拒絕借用土地搭建小舞台,卻也反映出部落內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政治選舉時期,對外來團體的敏感度提高了許多。
劉尉楷最後提到一個小故事,講述了他與部落居民一起參與的考古遺址爭議。當時,當地文化局計劃進行考古挖掘,卻因為限制農民使用田地而引起了強烈反對,劉尉楷與當地的青年們合作,通過展覽和論壇劇場的形式,讓居民們參與討論,並且讓反對的地主扮演不同角色,進行詮釋。這種開放式的對話,讓兩方不同立場的人們能夠從多角度理解問題,對彼此產生新的一種認識。
劉尉楷的分享展示了劇場與部落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繫,也揭示了文化對話如何突破傳統的行政命令方式,透過青年組織和社區參與創造出新的公共空間。他的故事不僅是關於戲劇創作,更是關於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通過藝術和交流實踐,維繫和重建「部落/社區」的連結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