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關係讓她從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能夠持續進行創作與交流,並激發更多的創意和想像。
回顧她的早期經歷,王婉容提到,曾經她希望在社區劇場的實踐中找到與社區成員的相似之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差異的存在同樣是關鍵,在這方面,她引用了法國哲學家Nancy的《無法運作的社群》一書,提到「認同是一個共通體,不是一個共同體」,這一理念深深影響了她對社群的理解。她認為,健康的社群並非在於大家有相同的觀點,而是能夠彼此理解與尊重差異,並從中進行有效的對話與合作。
與台南灣里的合作歷程也為她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起初,當地的居民對大學生來自外地、對灣里文化不熟悉的學生充滿疑慮,然而在一場融合傳統祭祀與舞蹈的活動後,社區居民與學生們的互動有了明顯變化,學生們藉由身體的參與與學習,體驗了灣里獨特的文化,而居民則在看到學生們演繹自己的文化後,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王婉容將這一過程視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她相信這樣的經驗能讓社區居民從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文化生產者,並與大學生一同分享與演繹他們的故事。
然而,社區劇場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在合作進行數年後,由於大學和社區之間的不同狀況,合作可能面臨終止,這讓她深刻體會到,社區劇場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與變數。
她亦談到了社區劇場的主流論述,並提出了對其的反思。許多人將社區劇場視為懷舊的活動,但她認為,這種懷舊不僅是回顧過去的價值,而是為了修正現在,並為未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同時,隨著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的興起,商業與文化的交融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相互融合,並避免單一的文化或商業模式,她認為這是未來的挑戰。
總結她的演講,王婉容強調,社區劇場不僅是一個文化的活動,更是一個持續創造與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共同的創造者,而這種協作正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