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奇璋分享了自己關於美學、跨域社會實踐以及社區工作的一些反思,這些議題與他在大學及社會實踐的經歷息息相關。他從一個簡單的故事開場,帶領聽眾進入深刻的思考。他提到,幾年前在倫敦過聖誕節時,他與一位日本同學一起經過一家百貨公司的櫥窗,看到一把精美的東方扇子。兩人不約而同地認為那是分別代表中式和日式的扇子,這一差異讓他深刻體會到美學往往與政治緊密相連。
蔡奇璋接著談到大學跨域社會實踐的弔詭,他認為雖然學術界提出了許多理論與想法,但實際上的執行往往與期待有所出入,這一點在他所參與的人文創新社會實踐計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個計劃以故事為核心,目的是將故事轉化為社會行動,並強調故事的重要性,特別是本地居民的故事。他提到,故事的採集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工具,它還能夠促進社區認同感的建立。這些故事從大歷史走向小歷史,從宏觀的博物館策展轉向更細膩的、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分享,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表達自己以及認識他人的平台。
項目的核心之一是「故事櫃」的概念。在台中市的舊城區,團隊與當地商家合作,將商店故事以冊子的形式擺放在櫃子上,讓遊客與居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互動、了解彼此的歷史與故事,這種微觀式的策展方式,不僅展示了在地故事,也促進了社區的情感連結。在與當地居民合作的過程中,蔡奇璋特別強調了大學教授的社會責任,他指出,作為學者,不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學術研究上,應該走出象牙塔,關心並理解社會中不同的聲音,尤其是那些曾被忽視的故事和聲音。
蔡奇璋在演講中還談到了項目的出版工作,他提到,他們的團隊出版了適合各年齡層閱讀的故事書,並將這些故事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他們也與圖書館合作,將這些故事以策展的形式呈現,進一步擴大了影響範圍。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開展社區活動,如小丑戲劇演出,增進大眾對社區的理解與連結。
然而,這樣的計劃並非沒有挑戰。蔡奇璋坦言,大學和社區之間的距離感仍然存在,特別是當學者面對的是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渴望時。他提醒大家,大學的社會實踐並非單向的資源輸出,而是雙向的對話和學習,並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社會工作的背景下,故事的保存和傳遞更應成為社會實踐的核心。
最後回到了跨域合作的主題。他認為,儘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的理念非常理想,但如何避免讓這些理想變成幻想,是每位參與者必須面對的挑戰,而學者們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觀點,理解各方的需求,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取得真正的成果,最終,故事的力量不僅能夠啟發思想,更能促進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