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亮是新加坡劇場工作者和戲劇盒的創辦人,他在演講中深入探討了劇場的功能,尤其是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小而充滿政治力量的國家。新加坡的土地有限,而政府通過土地政策和填土增地來控制資源的分配,這使得政府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大政府」。自1959年人民行動黨執政以來,對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土地的控制賦予政府強大的權力,並在政治運作中成為決定國家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郭慶亮指出,政府對文化的高度關注並非偶然,文化被視為塑造社會、改變人們心態的一種工具。特別是在劇場這樣的藝術形式中,政府看到了其能夠用來管理和塑造公共意識的潛力。劇場中的「對話」概念逐漸被政府吸收,成為治理社會的工具之一。隨著2015年選舉結果的變化,政府開始改變其領導方式,將「溝通」和「對話」納入政策語言,這種政治美學化的過程讓藝術與政治的界線變得模糊。
郭慶亮引用了魯迅的思想來探討藝術與政治的不同。他提到,魯迅曾說過,文藝和革命有著相同的不安於現狀的特質,但政治的目的是要維持現狀,而藝術則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對於劇場工作者而言,這種“不安”的狀態是驅使創作的動力,藝術家通過創作去尋找改變的可能性,而政治則希望穩定現狀,保持社會的穩定與統一。
郭慶亮進一步闡述了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保持其獨立性,並不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他認為,藝術家的悲觀並非消極的絕望,而是帶有遠見的反思。通過對現狀的質疑和批判,藝術家能夠創造出新的視角,並激發社會進步的潛力。他也提到了哲學家洪席耶的觀點,認為美學本質上就是政治,因為藝術能夠通過感官的重新配置,改變我們的認知,將原本被忽略的事物重新呈現給觀眾。
作為一位劇場工作者,郭慶亮強調,劇場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它還承擔著促進社會變革的責任。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劇場通過美學的手段,打開觀眾的思維方式,挑戰他們的認知,從而達到社會進步的目的。他認為,劇場不應該只是政治的附庸,而應該是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探索。透過藝術,劇場能夠幫助人們看見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激發出更多可能性的想像,從而對社會和政治進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