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珣的分享講述了她在社區劇場領域的探索和成長,特別是她與土城鄉音劇團的經歷。她將社區劇場視為一場發現之旅,強調在共同的經驗中,劇團成員們通過實踐獲得了許多新的理解和未來行動的可能性。她提到土城鄉音劇團的成立,源自於2007年賴淑雅老師發起的社區劇場培訓計劃,該計劃為各地社區選擇示範團體,土城便是其中之一。在這段時間裡,李秀珣雖然身處台南,卻深受淑雅老師的推派,擔任了土城鄉音劇團的指導者,並將石岡作為自己的重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秀珣開始思考劇場如何能在社區中提供陪伴,尤其在她自身面對照顧父母的問題時,她意識到長照議題的轉變,從1.0到2.0,並且決定以劇場的形式來探討這一問題。她回到土城鄉音劇團,試圖將石岡、雲林、土城三個社區聯繫起來,共同討論他們在現實中的長照問題。2014年起,她與劇團夥伴展開田野調查,並且許多劇團成員也面臨照顧父母的困境,這促使了他們回顧和訪問自己的父母,進一步激發了更多的發現與認識。
到了2015年,李秀珣和她的夥伴們開始以一種基本的形式,在社區中進行演出,並且藉由這些演出,試圖讓社區居民看到不同時代對照顧的認識,並且在戲劇中植入政策議題,讓更多人認識相關問題。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在不同社區巡演,並且在2016-2017年更進一步訪談,最終在2018年創作了以《塭田兒女》為主題的劇作,並開始在社區、廟口和校園等地進行演出。2019年,他們首次進駐新營文化中心,在黑盒子演出,這對劇團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學習和發現。
李秀珣也提到,社區劇場的美學並不僅僅局限於工作坊,她認為演出本身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演出創造了共同合作的契機。在這過程中,她們發現每個主體的差異性,並且面臨了許多溝通上的誤解與困擾。然而,這樣的磨合也讓她們理解到,社區劇場在跨界、跨世代的交流中,能夠引發更多反思,並希望這些戲劇能夠進一步進入現實生活。李秀珣還強調,劇場不僅僅是表演,它還包含了組織的工作,並且在跨世代、跨領域的合作中,每一位參與者的故事都變得極其重要。
最後,她提出了一個挑戰,即如何將這些故事延續下去,並讓它們被更廣泛地記錄和分享。她和夥伴們決定將劇本轉換為繪本,並邀請長輩一起參與巡演,這不僅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故事的重要性,也讓年輕一代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這樣的過程,使得社區劇場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更是一場文化與世代間的深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