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芳回顧了台灣社區劇場發展的歷程,特別是自1991年政府推出社區劇場計劃以來,她和許多劇團所經歷的挑戰與成就。當時,政府為了扶持地方劇團,將資源投入至各地,從台中觀點劇坊、台東劇團、新竹玉米田劇團、到台南的華燈劇團,這些劇團成為大城市中第一批現代劇團,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社區劇場的形式,將劇場藝術推廣至台灣的各個角落,打破北部一線城市獨占劇場的局面。
然而,隨著計劃的推進,許瑞芳也發現,社區劇場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事業。她指出,劇場的運作與營運密切相關,並非僅靠短期的訓練或資金支持就能夠長期維持。對於許多地方,社區劇場的建立並非當地居民的迫切需求,這使得許多原本熱衷的計劃無法長久存續,如果缺乏願意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共事的劇場人,社區劇場也難以穩定發展。
進一步的反思讓許瑞芳提到了一個關鍵問題:社區劇場是否真的是社區的需求?如果不是,那麼即便有政府資金的支持,最終仍然會因為缺乏地方居民的投入和興趣而消失。她回想起1995年曾因獲得亞洲文化學會獎學金而有機會前往美國,參訪了紐約郊區一個小型劇團,該劇團自1978年以來便穩定運作,並在疫情期間成功生存,這個劇團的成功,她認為來自於其深植於社區,並成為當地文化的核心,就像學校或教會一樣重要,使得她深入思考,為什麼這樣一個小社區能夠長期支持專業劇場,背後的原因可能與資金、文化需求和社區認同感有關。
隨著時間推進,許瑞芳注意到社區劇場的操作方法也在逐漸變化。除了傳統的劇場演出外,越來越多的機構,如國家劇院和文化中心,開始與社區合作,開設舞蹈等活動,讓社區成員有機會參與到專業藝術中。她提到台南大學在2017年與日本櫻美林大學合作演出的《銀河鐵道之夜》,這場演出結合了戲劇系的學生和來自社區的素人,最終選出20名社區成員參與這樣專業劇場的演出,這樣的合作方式為社區劇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向。
許瑞芳最後提到,社區劇場的根本挑戰在於與當地社區的深度連結,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政府資金計劃,而是需要長期陪伴和真誠的投入,即便仍有批評聲音指出社區劇場是依賴政府經費完成一個短期計劃,許瑞芳依然堅信,這些努力在社區中留下的印記,對當地居民來說是深具意義的。她認為,社區劇場不僅是藝術表演,更是對地方故事的挖掘與呈現,是讓居民重新認識並重視自己文化價值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