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分享中,許慧玲與韓雪梅介紹了戲劇盒目前在新加坡一個租賃組屋區進行的藝術項目,並希望借此提出一些問題及思考,引發更多的討論。他們的講述從戲劇盒的創團理念及成團經歷開始,並深入分析這個項目的實踐過程,雖然該項目不能完全代表戲劇盒的所有工作,但它體現了近期他們在社區藝術實踐上的重要成果。
戲劇盒由郭慶亮於1991年創立,最初以華語劇場創作為主,專注於探討社會議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戲劇盒逐漸將其劇場工作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不再侷限於劇場內的演出,而是思考如何將劇場帶入社區,讓更多人參與和對話。2000年左右,戲劇盒開始嘗試將劇場融入社區,發展論壇劇場形式,並逐步探索與社群合作的創作方式。韓雪梅指出,這些經歷促使戲劇盒形成了以「社會劇場」為核心的實踐理念,並在過去幾十年間持續深化這一理念。
此次分享的作品聚焦於新加坡的一處租賃組屋區,該地區曾因其歷史背景而引發社會討論。2014年,當地最後一片英國殖民時期遺留的公共組屋被政府徵收,原本居住於此的低收入居民被要求搬遷到地勢更高的地區,對於年邁的居民而言,這不僅改變了居住環境,也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許慧玲提到,2014至2016年間,戲劇盒曾在舊的組屋區進行過一項藝術活動,當居民搬遷至新組屋後,新加坡美術館邀請戲劇盒延續這項工作,於是他們重新進入社區,展開了一系列的項目。
在進行社區調查(community mapping)時,戲劇盒發現新組屋區的環境變化對居民關係造成了顯著影響。新組屋不僅空間狹小,高層建築還匯集了更多不同背景的居民,其中包括從其他租賃組屋搬來的人,以及部分購房自住的家庭。許慧玲提到,有些購房居民對與租房居民共同居住同個大樓感到不滿,這在他們的社區調查中被多次提及。戲劇盒希望通過藝術活動改善鄰里關係,為居民提供一個建設性的交流平台,他們選定了一個居民投票支持率最高的空間——信箱區,並將其改造成名為「Boleh Bank」的公共空間,這個名稱取自當地常用的詞彙「Boleh」,意為「可以」或「行」,以便於不同族群的居民理解和接受。
韓雪梅解釋,「Boleh Bank」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銀行,而是一個居民分享時間與才藝的場所。戲劇盒透過日常對話與故事收集,了解居民的興趣和需求,並邀請他們參與活動,例如,有居民分享了自己30年泡咖啡的經驗,並在開放日中與鄰居一同互動。許慧玲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互動,也讓戲劇盒反思了藝術工作者在社區項目中的角色。
韓雪梅進一步指出,劇場在社區營造中不僅僅是用來呈現故事或表演,更是文化改造與人際關係重建的工具。隨著項目時間的延長,戲劇盒也意識到熟悉的工作模式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需求。此外,在用藝術改變文化的過程中,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形式逐漸隱形,因此他們也在不斷思考,什麼樣的工作仍能被稱為藝術,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