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桌」沙龍結合了劇場和公眾參與,既是一種劇場場景,也是一種強調開放與平等的參與形式。「長桌」沙龍由秦嘉嫄與厲復平輪流主持,但發言主體保留給在場所有參與者,任何要發言的人都可在長桌旁就座發言,或是在桌上的海報書寫意見,不想發言者可在外圍座位就座聆聽,參與者可自在地在發言或單純聆聽之間隨時切換,現場也特邀在不同脈絡進行創作的劉尉楷及傅裕惠擔任長桌嘉賓,加入現場與會者一同參與。
當天的「長桌」沙龍有近三十人次的交錯發言,話題反映了參與者的觀察與關切,觸及相當廣的面向,包括在部落的場域中特有的創作脈絡、外台歌仔戲在野台演出的靈活調度與創意、地景表演與行為藝術、如何將在地社群的脈絡融入駐地創作之中、森林療癒體驗與打開五感、永續與環境、觀眾認知的考量、表演如何避免落入侷限於同溫層之內的交流、原住民藝術節在部落的策展、跳脫固有劇場產製模式、外台歌仔戲連結與包含所有人及社群、資源的匱乏與環境的迫切性、小林村的滅村、311海嘯與88風災、時代的感知結構、不同資源的連結與媒合、環保、都市空間地景的消失、偏鄉藝術資源的匱乏、藝術提出問題或解決問題、表演藝術產業本身回應生態永續議題、綠劇場的可能性、藝術與行動之間、外來物種、混種、被建築物與知識體系包覆的身體、劇場提供身體共感的可能性等等諸多議題,現場氣氛熱絡活潑,也迸發了不少笑聲,參與動能極高,有效地讓不同的聲音被聽見,實質地促成開放性的意見交流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