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分享者藍貝芝分享兩個實踐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國家兩廳院加入歐洲永續劇場聯盟(STAGES)在2022年春天藝術節製作的跨國共製節目《寫給滅絕時代》,導演是林欣怡,藍貝芝擔任共同製作人。製作不僅要把歐美文本進行在地化的改編,補充許多台詞,以及臺灣的聲音素材、圖像,還必須是個零差旅的計畫,也就是說雖然是與瑞士洛桑劇院跨國共製,但是基於永續概念,不會有任何歐洲劇組人員到臺灣,僅提供演出的素材跟資源以及特別的規則,像是在演出中不能使用超過150瓦的電量。這迫使劇組人員正視能源的議題,不僅開啟對環境的意識,也集思廣益思考如何克服挑戰,像是選擇使用直流電,或是在舞台上放置兩台發電腳踏車,找一群工作人員來踩踏發電。此外在演員選擇上必須是少數族裔的女演員,背後原因是美國劇作家米蘭達霍爾(Miranda Rose Hall)發現雖然氣候變遷的研究是存在的,但是論述及數據卻是龐大並難以消化的,容易讓人感到無能為力並產生末世感。因此米蘭達期望藉由劇場單人表演的形式,尋找某個人跟這些事物的連結,並規定是少數族裔女演員,以呼應滅絕時代的孤獨感。所以台灣劇組選擇原住民女性演員,也把原住民對山林的知識及自然的智慧融入在劇本中。最後藍貝芝強調劇場提供空間讓更多人能夠產生環境的意識,也漸漸透過製作打破末世的情緒感、悲傷甚至是迷惘,並且深刻感受到其實我們都是一體的。
第二個實踐案例是演摩莎劇團跟澳洲APE劇團合作的「海島航行共創計劃」,主要是專注在海洋跟南海的議題上。起初在2019年時演摩莎劇團的「漂移計劃」,呈現了離散人物的故事,如難民、義工或新住民。澳洲APE劇團的導演莎莉發現演出後主動聯繫演摩莎劇團,表達對難民議題的興趣及合作意願。因此演摩莎劇團申請了階段性的補助並開始進行田調,也邀請黑潮基金會的蔡偉立作為顧問,開始探究台灣的海洋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以及過往的人魚傳說及海洋神話故事,並省思人類未來要如何承受變異的狀態才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等等,並做階段性的發展。經過了疫情變化停擺兩年後決定互訪,因此2023年暑假藍貝芝跟著劇團到澳洲進行三週的駐村和第二階段的發展,並且和澳洲的劇團一起排練。藍貝芝認為主要的創作想法包括對海洋、人類世、生物智慧以及應對末日來臨的變種可能性和生存策略的思考,雖然目前還是一種排練中的半成品狀態,但故事中的角色和寓意不僅影射中國在南海權力爭奪的狀況,也表達出對海洋的深厚情感,期望與大自然建立更親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