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復平分享在丹麥看的兩個表演地景案例。第一個演出名稱為Mellemrum Thy Sommer,Mellemrum指的是空間中的空間,Thy是丹麥西北一座國家公園,Sommer指的是夏天。演出策劃者Kitt Johnson依四季在Thy國家公園的不同地點進行演出。厲復平欣賞的是夏天的演出,位於一個湖旁的森林地區,由多位創作者合作進行串聯演出。整場演出不是以戲劇情節爲敘事的方式,也很少運用語言,觀衆會被引導在定點間移動,不同的定點會有不同的演出的片段,表演引導觀眾以非常的視角凝視身處的現地地景,或是聆聽樹林間聲響的共振。整體演出僅有十幾名觀眾,絕大部分為當地居民。演出強調現地地景與身體感受,引導觀衆跳脫人類自我中心感知的慣性。
第二個案例為Performing Landscapes Aalborg-Kirkland,Performing Landscapes即表演地景,Aalborg是丹麥的一座城市,Kirkland是石灰岩地,這個演出是哥本哈根大都會(Metropolis)藝術節中的一個節目,主要策展人是Trevor Davies。這個藝術節在全丹麥十個地點策劃了表演地景的系列演出。Performing Landscapes Aalborg-Kirkland在奧爾堡(Aalborg)市郊一處露天的石灰岩開採地演出,整個演出由六位創作者各自發展的片段串聯,每個片段都有個別的名稱,圍繞石灰岩作為主題。表演者使用的媒介包括表演、肢體動作和展覽,其中也會有一些參與式的合作操作,或是儀式性的觀看體驗。演出很有意識地指涉人類世的議題,創作的視角企圖以其他的物質或物種來換位思考。
厲復平認為丹麥的劇院硬體條件及藝文補助機制等因素促使這類型表演地景的演出形式興盛。在表演形式上,創作者以現地地景為核心,使用多元的形式和媒材,來建構觀眾的感知過程。此外厲復平認為當我們探討表演與空間的關係時需進一步分辨不同連結的可能,有時地點或地景只是作為演出的背景空間,有時關於空間的種種故事成為表演的題材,而前述的這兩種關係有可能分別單獨發生或同時發生。除了上述兩種常見的表演與空間的關係之外,空間也可能作為表演本身的主要形式與媒介,這在丹麥表演地景案例中普遍可見,但是在台灣各種非典型劇場空間中演出的環境劇場或特定場域表演中實屬少數。
另一方面,厲復平也懷疑僅將表演移到自然地景而在創作觀點上未擺脫以人類發展為中心的世界觀,是否反而錯失表演藝術回應生態危機的潛能?厲復平認為丹麥表演地景的案例提示藝術具有潛力把人類世知識系統轉化為感知歷程,讓觀眾感受到不同於現有人類中心世界的感知經驗,而身處台灣的我們也不能忽略台灣位於全球發展生產鏈上所在的位置,如此在創作觀點上方能既回應全球整體生態危機,又兼具在地反思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