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變遷話太平
太平區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周邊早期多為農田與傳統住家,隨著學校發展與都市擴張,逐漸轉型為學區型生活圈。座落於全聯旁小巷弄中的的老土地公廟建於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居民信仰與聚會的重要場所,如今依然保存良好。附近的菜市場過去是居民採買主要地點,雖然超商與大賣場林立,傳統市場仍然是在地生活的重要區域,具有極重要的本土象徵意義。
近年來,區域內的道路、建築逐漸現代化,巷弄拓寬、街景翻新,部分老屋也被改建為學生宿舍或商業用途。這樣的發展讓勤益周邊變得更便利,但也引發對於歷史空間保存與文化傳承的思考。
圖2.探訪地圖(繪圖/李茗誼 )
在一個天氣涼爽的午後。因為早上剛下過雨,天氣沒有很炎熱。
我們來到坪林福德祠,遇見了一位帥氣的阿伯。他今年69歲,是咱台中太平坪林土生土長的人。民國45年,他出生在這塊山明水秀的地方,從小就跟著家人種田、照顧家裡,日頭赤炎炎,阿伯就赤腳跑田埂,臉晒得黝黑,笑容燦爛。
彼時的坪林,沒有大城市的熱鬧,只有四季分明的風和月,還有村莊裡人與人之間濃濃的人情味。阿伯說,小時候日子雖然簡單,卻過得很自在,每一餐飯、每一個黃昏的晚風,都是記憶裡最溫暖的滋味。
年紀稍微大一點,阿伯沒有繼續做田工,他去學了一門手藝——做「版模」。版模這條路,說難也真難,要細膩、要耐心,一個小細節沒注意,就前功盡棄。年輕的時陣,阿伯雙手有力,眼睛又利,每天一早就進工廠,打版、開模、修飾,做到天黑才回家。
他笑笑說,做版模是苦中作樂,工錢不算多,工時又長,汗流浹背是家常便飯。不過靠這雙手,慢慢打拼,孩子也一個一個讀書、成家,看著一家人平平安安,他心內就滿滿的。
到後來,年歲漸長,身體也吃不消了。阿伯收起多年來的工夫,選擇回到家鄉,做一份比較輕鬆、也更貼近心靈的工作——在坪林福德祠當管理員。
現在的他,每天一早就來到廟裡,拿起掃帚慢慢掃地,把香案擦得清清爽爽,再點一炷香,輕輕祈禱:希望咱坪林的鄉親,都可以平安順遂。
阿伯說,福德祠是鄉親的信仰中心,也是大家心靈的靠山。看到人來人往,無論是拜拜、還是講講心事,他都覺得很溫暖。有人遇到煩惱來問神明,有人來還願磕頭,這些點點滴滴,他都看在眼裡,放在心肝底。
有時候,他會坐在廟埕邊,看著夕陽慢慢落山,山風輕輕吹過,阿伯就這樣靜靜地笑。過去的辛苦,現在看來,像是釀成一壺溫熱的酒,暖暖的,甘甘的。
他常說:「人生咧,不是要賺多少大錢,重要的是每天可以笑出來,平安過日子,這樣就好。」這句話,簡單有力,也像是阿伯一生的寫照。
從年輕的版模師傅,到今天守護福德祠的管理員,阿伯用他的堅持、他的腳踏實地,寫下屬於坪林的一段平凡又動人的傳奇故事。
影音/曾呈峰 採訪/林琮佑/卓佳臻/謝瑾鈺 照片/黃宇哲 插圖/李茗誼 圖片/吳珮甄/鄧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