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裡,看見人生的模樣
文 / 吳畇蓁 圖 / 謝幸芸、吳畇蓁
早上八點多,我們一群人踏進勤益科大附近的菜市場。原本以為只是一趟簡單的採訪,記錄幾句話、拍幾張照就能完成。但一路走下來,我們所見所聽,遠比想像中豐富,也讓我們對「菜市場」有了新的理解。
市場不大,卻格外乾淨整齊。攤販們熟練地擺好商品,熱情地與客人打招呼。從蔬菜、水果、麵包到肉攤,每個角落都流動著人情,而我們就這樣穿梭在其中,邊記錄邊感受一種貼近真實生活的節奏。
在工作上,最大的震撼是時間。肉攤老闆娘凌晨兩點就得起床準備,到拍賣場挑豬;牛角麵包攤的老闆深夜開車去三峽進貨,天還沒亮就回來準備開攤。那些辛苦,是我們平常完全沒想過的。對現代的我們來說,凌晨可能是剛躺下的時間;但對他們來說,卻是新的一天開始。
在認知上也有了新的體悟。過去總覺得菜市場只是買菜買肉的地方,是屬於長輩的生活圈。但走過這一遭,我們才發現,市場不只是交易的場所,更是情感交流的所在。水果攤老闆娘與客人加Line、外送到府,建立起信賴關係;肉攤老闆總是笑著讓價,說「少十塊二十塊沒關係啦」。在這裡,錢從來不是唯一的重點,反而是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照顧。
走出市場時,總覺得感慨。這趟採訪不只是完成任務,更像是一場練習,練習理解別人的辛苦,也練習尊重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原來,所謂市場人生,就是用最踏實的步伐,走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